“汪暉事件”留下的教訓:誰都有權沉默,但必須承擔代價
汪暉終于“說話”了!繼接受《聯合早報》采訪后,汪暉日前又向王彬彬發了律師函。在輿論激烈爭論將近半年后,汪暉終于不再沉默。
責任編輯:戴志勇
●對話人: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
趙繼成(《新京報》編輯)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權保持沉默,哪怕事關公眾知情權。
對于政府官員和公眾人物,公眾有知情權、批評權和質疑權,媒體也有監督權。
公眾知情權的滿足,應該也只能通過獨立調查的第三方。
當事人在行使沉默權時,無疑要承擔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向春/圖)
一、誰都不能撬別人的嘴巴
易中天:汪暉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不少人對他的沉默不以為然。當然,現在汪暉教授已經說話了,甚至向王彬彬發了律師函,但由此引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值得深思。這一連串的問題是:在事涉“詐捐”、“造假”、“抄襲”等公共事件時,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權利“保持沉默”?如果有,這種權利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哪些問題可以沉默,哪些不行?如果是無限的,媒體的監督權和公眾的知情權,又如何得到保證?如果作為公民,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讓他們出來“認話”,那么請問誰有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趙繼成:我的觀點,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權保持沉默。這是從廣義的也就是言論自由的角度來理解的,而不局限于狹義的刑事司法中的沉默權。
易中天:公眾人物也不例外?
趙繼成:殺人犯尚且如此,何況只是涉嫌抄襲的某個教授?
易中天:事關公眾知情權呢?
趙繼成:也一樣。
易中天:這就是說,沉默權是無限的?
趙繼成:是。哪怕這個人位再高、權再重、責再大,他都有保持沉默的基本人權。因此,你的第二個問題──哪些問題可以沉默,哪些不行,就不是問題。
易中天:為什么?
趙繼成:這個道理可以從很多層面來理解。首先是“無罪推定原則”。比如一個公眾人物,涉嫌“詐捐”、“造假”、“抄襲”,公眾當然可以質疑,也應該質疑。但,公眾所能做的,也就是質疑而已,不能撬人家的嘴巴。因為此時既沒有法院的判決,也沒有學術委員會或相關部門的認定,當然應該推定他是“無罪”的。既然無罪,憑什么必須坦白?
易中天:也許,公眾只是希望他有個態度?
趙繼成:那就會產生“被逼表態”的問題。這個口子一開,禍患無窮。“文革”中,父子、夫妻之間被逼表態的慘劇還少嗎?極端地說,假如這位當事人“表”的“態”,不是對方想要的,或者被對方認為是不真實的,是不是要沒完沒了的“表”下去?這不就是刑訊逼供,或者變相的“刑訊逼供”嗎?這不是賦予了某些人掌握終極真理的權力嗎?太可怕了。
易中天:沒錯。這種變相的“刑訊逼供”,在“文革”中就叫“群眾專政”。只不過在這時,被賦予了“掌握終極真理權力”的“某些人”,是“多數人”而已。但可惜,真理有時候卻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沒有對少數人的保護,就沒有對真理的保護。問題是,如果真理確實掌握在公眾手里,那“少數人”確實是錯誤的,他還有權沉默嗎?
■對話背景
汪暉終于“說話”了!繼接受《聯合早報》采訪后,汪暉日前又向王彬彬發了律師函。在輿論激烈爭論將近半年后,汪暉終于不再沉默。
然而,回顧半年來整個事態的發展,卻不得不說,這個回應太晚,他為自己的沉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個教訓應該總結。
7月17日,易中天教授在《新京報》發表文章《我們為什么不認錯》,針對汪暉和清華長時間的默不作聲,指出&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