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有沒有科學依據?
弗洛伊德將夢比喻成煙花:綻放時只是一下子,但準備的時間需要很長。弗洛伊德對夢最為著名的解讀是,每一個夢都是對愿望的滿足。
責任編輯:平客 袁蕾 實習生 趙大偉
“我們可以讓某人的夢變得更快樂,但是我們永遠無法達到《盜夢空間》里的特異性水平。”黛迪爾·巴瑞特(Deirdre Barrett)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黛迪爾·巴瑞特是美國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曾擔任過國際夢研究聯合會主席,這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性組織,聚集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把夢作為研究對象的專家。他們出版的期刊 《做夢》(Dreaming)中發表的大量研究都與清醒夢有關。
電影 《盜夢空間》(Inception)的正片錄制完成之后,華納兄弟公司找到了巴瑞特和她的幾名同行,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講述夢的科學,這部紀錄片將會收入到《盜夢空間》的DVD版之中。南方周末通過郵件對巴瑞特進行了專訪,主題是:《盜夢空間》到底有哪些科學依據。
《盜夢空間》上映后,影迷對其“夢中夢”的解析層出不窮,更有觀眾繪制出詳盡的解析圖,對片中夢境的層級進行闡釋。 (網絡截圖,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國際夢研究聯合會主席黛迪爾·巴瑞特在《盜夢空間》官方紀錄片中,以專家身份對影片中的夢進行了解讀分析。 (南方周末資料圖片)
共享夢不行,共享清醒可以
在34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里,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預言,未來的某一天,人們也許可以做這樣一種“翻譯”:根據觀察到的一個人睡覺時的生理現象來推測出他夢境的內容,比如恐懼、從高處墜落、吃到冷的東西,甚至是花12.65美元買了張去紐黑文的車票,卻忘記放在哪個口袋里了。
那時候,科學家已經注意到人的夢境可能出現在睡眠時的“快動眼睡眠”(REM)——一個介乎深睡和淺睡之間的階段。他們發現:以上下運動為主的快速眼動與報告中從地面撿起籃球然后投籃的夢境具有相關性;每個人都會做夢,聲稱自己不做夢的人只是記不得了而已。
丹尼特進一步猜想,夢的研究人員未來將會獲得一種技術性的愛好,它“能夠影響、指導、改變夢的創作過程,讓夢停止、重來甚至是改變呈現的先后次序,阻止或扭曲人對夢境的記憶過程”。
這與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的設想如出一轍。只不過電影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將這項技術用在了黑暗的一面,他讓劇中的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