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碳交易項目被聯合國調查——中國六企業涉嫌國際碳交易舞弊

6家中國化工企業的 8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涉嫌舞弊,預示著CDM這一減排機制將在后京都時代面臨重大調整。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汪行東

6家中國化工企業的 8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涉嫌舞弊,這不僅凸顯未來中國企業“依賴CDM補貼發展”的風險會越來越高,而且預示著CDM這一減排機制將在后京都時代面臨重大調整。

中國企業涉嫌CDM舞弊項目一覽 (李伯根/制表/圖)

來自聯合國的質疑

8月以來,來自聯合國的一封封調查信攪動了國內很多化工企業的神經。8月7日至8月22日,先后有6家中國化工企業的8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收到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發出的調查要求,要求企業對之前申請的CDM項目的相關數據作出解釋和澄清。

官方資料顯示,此次全球范圍內被暫時叫停的16個相關CDM項目中,共計涉及碳信用額度達1300萬噸,約2億歐元,其中,涉及中國企業的項目數占到一半,碳排放額度幾乎占到“有問題”總額的90%以上。

CDM主要是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級的合作,通過項目所實現的“經核證的減排量”,用于發達國家締約方完成減少本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這次風波的“罪魁禍首”是制冷劑 ——二氟氯甲烷(HCFC-22)的副產品三氯甲烷(HFC-23)。盡管是一種無毒、無嗅、無色的氣體,HFC-23的溫室效應卻要比二氧化碳還要高11700倍。

通過CDM機制,生產制冷劑的企業通過消除HFC-23而獲得大量的核準的減排量(CERs),這些額度在歐盟等碳交易市場出售,從而給企業帶來了“額外”收益。

然而,國際社會對于HFC-23指責在于:當減少HFC-23所獲得的收益高于安裝消除HFC-23設施的成本時,HCFC-22生產就會盈利。這為上馬新的HCFC-22設施提供了一個經濟誘因。而HCFC-22產量增加,直接違背蒙特利爾議定書原則。

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逐漸淘汰臭氧層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