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復興:從“授人以漁”到“有教無類”“教育”這個好東西,我們曾經有過……
中國曾有過素質教育雛形。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書育人”之教育目的等。然而,秦以后兩千多年,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選拔功能,逐漸顛覆了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本期編發的兩篇文章,力圖從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教育經驗中,尋找破除一考定終身及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之道。供參考。
(向春/圖)
黃全愈
該請“E先生”了
有人認為“五四”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我總認為,“興”是有的,“復”無從談起。五四引進“D先生”(Democracy,民主)和“S先生”(Science,科學),動搖了封建專制的文化根基,但運動的最大缺陷是沒有請來“E先生”(Education,教育)。
民主是人民做主,人的素質,將決定民主的質量甚至性質。俞可平先生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有一個前提:做主的人民需要啟蒙與教育。否則,民主也可以變成一個壞東西。同樣,教育不僅決定科學水平,還將影響科學普及程度。
“E先生”,指的是素質教育,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培育具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現代文明和良好人格的受教育者。
中國曾有過素質教育雛形。先秦“諸子百家”時代,出現了一些中國教育史上有標志性的思想和實踐。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書育人”之教育目的等。然而,秦以后兩千多年,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選拔功能,逐漸顛覆了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
“復興”要“復”其原有,對今天又極具價值的文化基因;“興”是通過這些文化元素去誘發“核裂變”,去發現人的價值與尊嚴,復元教育的本質。
教育復興以發掘教育遺產中的素質教育雛形為引子,以借鑒世界先進的教育成果為根本,生發嶄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與現代社會接軌的教育機制。
當務之急是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
1998年,斯坦福大學的教務長Marincovich博士說:亞洲大學(特別提到中國)需要20年才能趕上世界知名大學。2010年,斯坦福大學校長Hennessy博士在南京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說:“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要20年。慢則50年。”
十多年過去了,還說要“20年”,甚至半個世紀!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算:從小學到大學,共16年,再加研究生教育,大致20年。從四位一體的教育來看,從一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發達國家指完成高中教育),也大約是20年。這正是培養一代人所需的時間。
中國建世界一流大學困難在哪?世界一流大學至少要具備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師資、一流學生。前三個“一流”,可通過舉國財力傾斜,在世界范圍招攬人才,于七八年內辦到。但基礎教育“搬”不來,必須自己一塊塊地夯實。
一談基礎教育,人們馬上想到中小學。我不以為然?;A教育應指從孩子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用于“自我教育”所鋪墊的基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