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盒里的江湖
小小餐盒究竟有何魔力,為何十年前被禁,十年后突然又要起死回生,是國家環保產業政策大倒退,還是順應市場所需?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十余年爭議未絕,數位國家高層批示,小小餐盒魔力非凡
一個小小的餐盒,牽動國務院領導關注,令國家發改委、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環保部、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為之費神。小小餐盒究竟有何魔力,為何十年前被禁,十年后突然又要起死回生,是國家環保產業政策大倒退,還是順應市場所需?其間又進行了如何驚心動魄的利益追逐?
泡沫餐盒起死回生?
綠色產品還是白色污染源?解禁還是繼續執行禁令?一個縈繞中國一次性餐具長達十數年之久的問題,在這個夏天被引爆。
引發這場口誅筆伐的是8月中央電視臺的一期節目。廣州一家生產一次性發泡餐盒的企業被曝光。節目中,發泡餐盒焚燒后冒著黑煙,餐盒“有毒”消息不脛而走。
一次性發泡餐盒又稱泡沫餐盒,主要材質是聚苯乙烯,具有質輕、保溫、耐油、抗水和價格低廉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發泡餐盒全國市場銷量超過100億只。
過去十年內,占中國一次性餐盒2/3市場份額的發泡餐盒一直未能獲得合法身份。自1999年發泡塑料餐具被“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以來,一次性發泡餐盒的生產一直屬于“地下生產”。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即將出臺的2010年版產業結構調整和指導目錄意見征求稿中,已將原先被列入“淘汰類目錄”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刪除。
這則未經官方認可,由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透露的消息意味著,“白色污染”的一次性發泡餐盒今后可以公開生產和使用。
中國塑協塑料技術協作委員會楊惠娣公開撰文稱,這又一次證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開禁消息迅即引發軒然大波。
反對解禁的專家董金獅認為,如果最新產業結構調整的淘汰目錄刪除了發泡餐盒,就說明國家產業政策猶如兒戲,朝令夕改。董一直關注發泡餐盒,目前擔任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本周一,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亦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征求意見還在進行中,在指導目錄最終出臺之前,不便透露具體內容。
解禁還是繼續維持禁令,至今是謎。不過,圍繞小小餐盒,解禁派與反對派相互攻訐已然開始。小小餐盒究竟有何魔力?其隱藏了什么樣的爭執?
十年內,圍繞小小的餐盒,解禁派與禁止派紛爭不已 (鄺飚/圖)
驚動總理的禁“白”令
一次性發泡餐盒從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