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掘客讓網站編輯滾開
你想找到艷照門、“周老虎”、紐約州長召妓的最新消息?門戶網站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門戶網站頂在最前的信息永遠由網站編輯挑選,而他們又有相關壓力。
但事實上,網站編輯是多余的,每個網民都有權提交新聞,并決定這些文章是否值得出現在首頁。在“掘客網”上就可這么干,那些熱衷提交新聞和評價的網民被稱為“掘客”,看到不錯的文章就“掘”一下,讓更多人來分享。
與博客、維基一樣,掘客也是Web2.0產物,美國人凱文·羅斯在2004年創辦第一個掘客網站digg.com,而“掘”(dig)就是源于這個網站名。
掘客網其實就是一個文章投票評論站,它結合了書簽、博客、RSS和無等級評論等元素,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沒有網站編輯,所有信息的編輯及排列均由網民決定。網民可隨意提交文章,然后其他網民閱讀評判該文章的價值,決定是否“掘”一下,收藏人數越多,說明該文章越有價值,它就可能出現在首頁甚至成為頭條。
掘客的核心價值即讓所有網民挖掘他們熱衷的新聞,這個意義上它比維基還草根(維基有一個機構決定是否刪除或修改某些不恰當的詞條)。對一個新聞掘客網來說,新聞篩選的權力完全下放到網民,掘客信任普通人的判斷和價值觀。在掘客看來,充當老大的門戶網站編輯最好滾一邊去,“網站編輯無權替我們思考”。網上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經網民雪亮眼睛的篩選,“掘”一下,垃圾文章在掘客網上死死下沉,只有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才會被收藏并頂在前面。
目前,每天超過百萬人次瀏覽的digg.com在美國已是非常重要的新聞網站,其中不乏孜孜不倦的“掘客”。相比之下,中國網民的熱情更多撲在全民寫博上,中國掘客還比較沉默,與digg.com數千人“掘”一條熱門新聞的氣勢相比,國內幾個掘客網的文章大多僅有兩位數人氣。另外,中國掘客網的這些信息大多來自門戶網站社會新聞板塊。掘客數量少,信息不具代表性,因而國內掘客網發展緩慢。而digg.com最熱門的新聞則基本反映了美國人普遍關心的大眾話題,比如奧巴馬—希拉里的選舉和曝了性丑聞的紐約州長。
那么,掘客就是網絡民主的樣板?網絡寄生蟲在網上到處爬行,他們的工作、愛好就是投票,那些飚升的數字多少由他們貢獻,更何況數字本身都可以由網站運營人員通過算法來偽造。另一方面,真正活躍的掘客永遠是少數,根據數字顯示,最活躍的前100名掘客在digg.com上包攬了將近半數最受歡迎的信息。于是,人們最不愿見到的事情發生了——盡管擺脫了網站編輯的剪刀手,但大家對信息的關注依然受控于100名過于熱心的網民。
事實上,掘客網運營者已關注到這個問題,他們正設法通過技術改進削弱這些“超級掘客”的影響力。運營者相信,廣泛的網絡群眾是掘客網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信息被極少數活躍分子壟斷,掘客網也就可以關門大吉了。
可見,無論掘客網還是維基,總有一個小群體不自覺地在這些標榜“民主”的網站上樹立權威、形成寡頭,但這些網絡寡頭的權力并非來自神授或元老院,而是來源于網絡參與、分享與合作。這不啻是個悖論。
但事實上,網站編輯是多余的,每個網民都有權提交新聞,并決定這些文章是否值得出現在首頁。在“掘客網”上就可這么干,那些熱衷提交新聞和評價的網民被稱為“掘客”,看到不錯的文章就“掘”一下,讓更多人來分享。
與博客、維基一樣,掘客也是Web2.0產物,美國人凱文·羅斯在2004年創辦第一個掘客網站digg.com,而“掘”(dig)就是源于這個網站名。
掘客網其實就是一個文章投票評論站,它結合了書簽、博客、RSS和無等級評論等元素,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沒有網站編輯,所有信息的編輯及排列均由網民決定。網民可隨意提交文章,然后其他網民閱讀評判該文章的價值,決定是否“掘”一下,收藏人數越多,說明該文章越有價值,它就可能出現在首頁甚至成為頭條。
掘客的核心價值即讓所有網民挖掘他們熱衷的新聞,這個意義上它比維基還草根(維基有一個機構決定是否刪除或修改某些不恰當的詞條)。對一個新聞掘客網來說,新聞篩選的權力完全下放到網民,掘客信任普通人的判斷和價值觀。在掘客看來,充當老大的門戶網站編輯最好滾一邊去,“網站編輯無權替我們思考”。網上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經網民雪亮眼睛的篩選,“掘”一下,垃圾文章在掘客網上死死下沉,只有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才會被收藏并頂在前面。
目前,每天超過百萬人次瀏覽的digg.com在美國已是非常重要的新聞網站,其中不乏孜孜不倦的“掘客”。相比之下,中國網民的熱情更多撲在全民寫博上,中國掘客還比較沉默,與digg.com數千人“掘”一條熱門新聞的氣勢相比,國內幾個掘客網的文章大多僅有兩位數人氣。另外,中國掘客網的這些信息大多來自門戶網站社會新聞板塊。掘客數量少,信息不具代表性,因而國內掘客網發展緩慢。而digg.com最熱門的新聞則基本反映了美國人普遍關心的大眾話題,比如奧巴馬—希拉里的選舉和曝了性丑聞的紐約州長。
那么,掘客就是網絡民主的樣板?網絡寄生蟲在網上到處爬行,他們的工作、愛好就是投票,那些飚升的數字多少由他們貢獻,更何況數字本身都可以由網站運營人員通過算法來偽造。另一方面,真正活躍的掘客永遠是少數,根據數字顯示,最活躍的前100名掘客在digg.com上包攬了將近半數最受歡迎的信息。于是,人們最不愿見到的事情發生了——盡管擺脫了網站編輯的剪刀手,但大家對信息的關注依然受控于100名過于熱心的網民。
事實上,掘客網運營者已關注到這個問題,他們正設法通過技術改進削弱這些“超級掘客”的影響力。運營者相信,廣泛的網絡群眾是掘客網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信息被極少數活躍分子壟斷,掘客網也就可以關門大吉了。
可見,無論掘客網還是維基,總有一個小群體不自覺地在這些標榜“民主”的網站上樹立權威、形成寡頭,但這些網絡寡頭的權力并非來自神授或元老院,而是來源于網絡參與、分享與合作。這不啻是個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