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新說﹙十一):人多地少的錯覺與城市化道路之爭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人多地少”是畸形體制下的錯覺,真正稀缺的是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人工資源,其根本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投入失衡。城市和鄉村的概念是相對的,“讓農民進城”不如把更多的農村變為城市
有種說法由來已久,甚至已成為政府決策部門的首要依據,那就是“人多地少”的國情和18億畝耕地紅線,這也成為房價剛性上漲的最佳理由。其實像俄、加、澳這樣地廣人稀人口負增長的國家,也存在中心城市、中心地段的高房價問題,可見籠統的人口紅利和土地稀缺并不能和房價上漲劃等號。
我國人均耕地少于1.5畝固然是事實,但耕地不等于土地,土地更不等于空間,高附加值產業不必非要占用耕地,更何況可耕地和荒地的概念本來就不是絕對的。天津濱海新區過去是鹽堿灘,不能耕作如今產值反而更高。
我國國土總面積中,除去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高寒荒漠地帶,以及不能開發的自然、文化保護區,人均可居住面積要遠高于日本和歐洲。我國總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即使沿海13省市也僅407人/平方公里,遠低于歐洲。全國還有超過16億畝荒地,幾乎等于現有耕地面積,加上灘涂等可改造荒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