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EMBA之后,商人們應該進修的
不管中國商人們是否有信仰,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在追尋財富的道路上,一定也會思索有關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還有什么要進修?EMBA之后
不管中國商人們是否有信仰,但是我們可以肯定,
他們,在追尋財富的道路上,
一定也會思索有關人生的終極問題。
這是每個人都將經歷的內心成長,
只是在現代社會中,商人的心靈成長更為人所關注。
因為商人們的內心修煉,恰恰表明除財富外,
我們尚有更高級的需求需要被滿足。
這種滿足感,是一門提升靈魂智慧的功課,
EMBA之后,商人們應該進修的是魂商。
我們還有什么要進修?
EMBA之后
如果說智商,解決了人如何與事物相處,而情商,解決的是人如何與同類相處,那么,人該如何同自己相處?如何尋求終極問題的答案?需要的是“魂商”。
什么是魂商?這里的魂商指的是一種處理和解決意義與價值問題的能力。提出此概念的牛津大學教授丹娜·左哈爾和艾恩·馬歇爾認為,智商和情商都不足以解釋復雜的人類智慧,他們發現了更為根本的第三種智慧:靈魂智慧,也就是魂商,并且認為,一個具有高魂商的人可以不去信仰任何宗教,而同樣擁有那種精神上的境界。
智商和情商的修煉,商人們可以在EMBA課程上學習到。作為一種提升管理能力的學習方式,EMBA完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換,同時,由EMBA衍生出來的俱樂部和同學會,則充分擴大了商人們的社交圈。但是,如何實現EMBA之后的超越,在持續的學習中領略管理理念之外的精神真諦,恐怕每一個身居高層的企業家以及EMBA畢業生都心存疑惑。正如楊壯博士,北大國際MBA(BiMBA)美方院長,所說:“魂商是當今中國社會最為缺乏但中國企業家最需要累積和發展的要素。”
這門EMBA課程上缺失的功課,其實就是一種內心的修煉。然而,這種思考和探求,并非是從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們開始的。
自古以來,中國的商賈們最喜歡的當然是財神,而這個財神菩薩的原型——陶朱公范蠡, 是一位精神境界極高之人。他助越王勾踐稱霸后辭官下海, 遵循商道、順應民生,“聚以千金”,但最后卻將財富全部散給了更需要它的人,與西施泛舟于江湖。
范蠡信仰的,是老子之道?!兜赖陆洝分杏幸痪湓捊凶?ldquo;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老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世間的一切金玉財寶,都是天地賜予人類的養命之物,它的道性特點就是流通,似水一樣的流動,人們只不過是憑福德而暫時加以利用,從而滿足社會生存的需求。
這是一種“超我”(對與自己無關的一切人的愛,以及對自然的愛)的境界,是精神修煉達到極致時的境界。而對于當代中國企業家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對“小我”(我自己)的慰藉, 接著是對“大我”(和我有關系的人)的關注,最后才能上升到對“超我”的博愛。最初步的做法,是先為自己的財富找一個道理。財富究竟從何而來,是怎樣從別的地方流到自己這里的呢?總得有一個道理,或者一個規律。用現代商學去解釋很復雜,而且能解釋一部分,卻不能解釋全部。怎么辦?用上EMBA課程的勁頭去修煉你的內心,應該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案。
本期我們采訪了三位人士,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心靈成長史,看看他們給魂商這門功課上交了怎樣的成績單。梁冬,和他創辦的國學堂,用老祖宗的智慧來回答終極問題,并四處講課;趙曉,借助基督教的目光去看經濟學,并創辦了香柏領導力機構,培養“仆人式”的領導者;張欣,選擇了一門以服務為宗旨的教派,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家。他們的經歷是否有可參考性?究竟如何提高自己的魂商而不需要借助某道長某大師?我們希望本專題能夠為讀者諸君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