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小產權房變“打工樓”
昆山利用村集體建設土地,已建成了112萬平方米“藍領中心”。這些房子,只能出租,不能買賣和抵押。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李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昆山利用村集體建設土地,已建成了112萬平方米“藍領中心”。
這一“藍領中心”,2000年時被稱為“打工樓”或“外來人口集中居住中心”,2010年始被政府確認為“公租房”。它的起點是昆山農民的富民合作社集資建房。
這些建在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房子,只能出租,不能買賣和抵押。
富士康集團昆山廠區里,兩名青年男女站在體育場看臺上。昆山由農村小產權房變來的公租房,安置了17萬來昆打工者。 (Phototex/圖)
干凈整潔、窗明幾凈,掩映于草木綠樹之中的31幢小樓,是張浦鎮七千多名外來打工者的居所。位于長三角核心、緊鄰上海的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已有近萬名外來務工者住上了這樣商業配套齊全、管理規范、價格合理的“公租房”。
“昆山利用村集體建設土地,已建成了112萬平米‘藍領中心’,解決了17萬新昆山人的居住問題。”江蘇昆山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局黨委書記崇一星說。
這一“藍領中心”,2000年時被稱為“打工樓”或“外來人口集中居住中心”,2010年始被政府確認為“公租房”。它的起點是昆山農民的富民合作社集資建房。
富民政策催生公租房
當時,土地調控政策還不特別嚴格,昆山市政府發文允許各村在有項目支撐的情況下,申請最多不超過該村耕地面積5%的村級經濟發展預留地。
中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工業高度發達,人均GDP超過上海,年財政收入達到360億元。相伴隨的是,昆山外來人口達到130多萬,是本地戶籍人口的兩倍。
進入21世紀后,以鄉鎮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