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牛市領銜牛股
時勢造英雄。中國股市建立的十多年內經歷的四次牛市,各有獨領風騷的牛股。是什么造就了牛市,又是什么推動牛股脫穎而出?這些牛股有沒有共同的“牛相”?
■第一次牛市的領銜牛股是上海本地的三無概念股,第二次牛市則是績優高成長股狂飆的年代,第三次牛市概念炒作股大行其道,正在進行中的這輪牛市唱主角的則是績優牛股
金融股在本輪牛市中大受追捧,1月9日上市的中國人壽當日即大漲106.2% Phototex/圖
中國股市建立的十多年內,經歷了四次牛市三次熊市。
根據上證指數,這四次牛市分別是: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3年2月15日),指數以收盤價計由99點上升到1536點,上漲了14.37倍;
第二次牛市(1996年1月18日-1997年5月12日)指數由717點上升到1500點,上漲了一倍多;
第三次牛市(1999年5月18日-2001年6月13日),指數由1060點上升到2242點,也上漲了一倍多;
第四次牛市從2005年7月1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指數在創出998點的低點后,由收盤點位1011點開始上漲,截至2006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漲至2675點,指數則翻了近3倍。
現在漲勢仍在進行中。
時勢造英雄。四次牛市各有獨領風騷的牛股。是什么造就了牛市,又是什么推動牛股脫穎而出?這些牛股有沒有共同的“牛相”?
四次牛市,各有牛股
第一次牛市的領銜牛股當推申華控股和愛使股份,申華控股和愛使股份是兩只實施高送配的上海本地三無概念股。所謂的“三無”是指,這兩只股票無國家股,也無法人股,也無外資股。它們在3年中上漲了18倍之多,大大高于指數14.5倍的漲幅。
這一階段是中國股市的特殊階段,當時我國股票市場正“摸著石頭過河”。股票市場的規模很小,滬市占有明顯的優勢,股民的投資熱情伴隨著股票投資觀念的啟蒙和股市財富效應家喻戶曉式地傳播而不斷高漲,致使股票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求關系失衡,個股股價和指數都快速上漲。無基本面支持的個股在一些超級大戶聯手操縱下股價漲幅驚人,如SST源藥、ST星源,前者每股收益下降了2/3,股價卻漲了近12倍,后者的每股收益是負的,股價也漲了約50%,可謂“雞犬升天”。不過,領銜的申華控股和愛使股份卻不在“雞犬”之列,申華控股和愛使股份均有強大的業績支撐,期間兩只股票的收益都大幅增加,分別是基期的5.9倍和4.3倍。
可見,即使在股市發展的初期,在市場的制度建設和監管水平還停留在較低層次、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手法也不盡成熟的時候,業績優良的個股仍然能躋身牛股之列。
第二次牛市持續時間最短,只有約一年半壽命,但漲速卻最快,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指數上漲了1.09倍,跑贏大盤的牛股在第二次牛市中比比皆是。
選取其中漲幅居前的20只股票考察,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績優高成長股狂飆突進的年代。這20只高成長股1996年每股收益大都在0.5元以上,同比增幅多在40%以上,其中四川長虹每股收益更高達2元。即便在接下來的1997年,由于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增長速度下滑,20只股票中仍有3只股票每股收益保持增長,其中深天地的每股收益更是突飛猛進(從0.001元上升到0.286元),余下的四川長虹、金路集團每股收益雖有下降,但絕對值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顯見,當時支持它們股價上漲的動力仍是個股自身的良好基本面。以長虹為例,1996年是中國彩電市場的“長虹”年,當時長虹采取降價讓利策略,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27%,穩居該行業龍頭地位。
第三次牛市,以中興通訊、長城電腦等績優科技股帶動的“5?19”行情為標志,歷時三年,股指上漲了約1.12倍。炒作熱點由績優科技股開始,向重組科技股、網絡科技股等不斷轉移。
選取前20大領漲牛股觀察,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基本上與業績無關的概念炒作時代,有人將之稱為“莊股時代”。這個時代誕生了弄虛作假典型——銀廣夏。銀廣夏時列第三大高成長股,漲幅達508.56%。
摘取第三次牛市牛股狀元的SST中天也是這個魚目混珠的概念炒作時代的一個典型。SST中天一度漲幅高達630.33%。它的高股價與其當時由單一的房地產開發轉向高科技投資的概念炒作有關。SST中天在1998、1999、2000年連續三年每股收益實現增長,在2000年,每股收益增長居然高達304%,但不幸的是,在2001年,它的業績造假丑聞曝光,每股收益負增長44%。
這20只牛股中,1999年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上的僅3只(S茂實華、S徐工、S東風科),2000年只有5只(SST中天、S茂實華、飛樂音響、鳳凰光學、海螺型材),2001年則僅存一只海螺型材,絕大多數牛股業績平平。
第四次牛市始于2005年7月11日,現在仍在延續。這一階段的牛股幾乎都具有顯著的業績成長特征,漲幅前十大的牛股中業績增長速度100%以上的就有10只。其中,馳宏鋅鍺的每股收益預測2006年將達到4.5元,增長450.07%;瀘州老窖的每股收益預測2006年將達到0.39元,增長 602.55%。ST飛彩因資產重組成功而改變業績增長預期,入選階段性代表性高成長股。蘇寧電器即使每股收益將下降,但仍高達0.84元,仍為名副其實的績優股。不過,這一輪的牛股并不一定都是績優股,比如微利的鵬博士與ST飛彩。
牛股從何來“牛相”
從上可見,我國四次牛市中的高成長股相繼為上海本地三無概念股—績優高成長股—概念炒作股—績優高成長股(階段性)。雖然每次牛市中的高成長股中都不乏績優股,但高成長股并不必然是績優股。高成長股的產生是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宏觀經濟政策(如國家產業政策導向、財政貨幣政策的松緊、股市政策等)及股票當時的投資價值等有關。
第一次牛市的牛股為上海本地三無概念股,純粹是供求關系嚴重失衡所致,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不具一般意義,不予進一步討論,但這次牛市的形成也是離不開良好的宏觀經濟背景的。
這次牛市正處于我國第四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率,政府采取了從松的宏觀經濟政策,1990年4月開始到1991年4月連續4 次降息,最終造就了這次牛市的發動機,經濟增長率由1990年的3.8%躍升到了1992年的14.2%,同時也引起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重要原材料供給全線緊張,政府不得不在1993年上半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的第4次緊縮型宏觀調控,央行兩次調高存貸款利率,從而使股市外部環境惡化。
從股市政策上看,當時處于股市初創和時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提倡的“在規范中發展”階段,監管層主要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不過到1993年,為與宏觀調控保持步調一致,開始實施從緊的股市政策。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指數開始下泄。擴容加提息,終結了股市繼續上漲的動力,為時 2年多的牛市結束。
第二次牛市的牛股為績優高成長股,原因在于當時的宏觀環境很寬松,股票自身業績優秀,投資價值凸顯。1996年,對國民經濟過熱的治理整頓收到效果,國民經濟實現了軟著陸。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政府采取了有利于股市上升的貨幣政策,兩次減息。從直接的股市政策上看,當時處在“發展中規范”的階段,以發展為主,股市的政策驅動力是正向的。從投資價值來看,當時一批績優股的市盈率普遍在20倍以下,1995年底整個市場的市盈率為96.31倍,四川長虹市盈率卻只有3.33倍,是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深發展的市盈率也只有7.64倍(而同期的每股收益則分別高達2.27元和0.84元)。股市發展環境的寬松加上個股投資價值的凸顯,這就歷史地注定了這波牛市的高成長股非績優高成長股莫屬。但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為防范金融風險,后來股市政策趨緊,先后出臺了上調印花稅、擴容、嚴禁三類企業入市、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等政策,這一波牛市才得以告終。
第三次牛市中的高成長股基本上是與業績無關的概念炒作股——炒科技股、重組股、次新小盤股。中央為了對付東南亞金融危機,1999年開始了“擴大內需”,實施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推出了自1996年以來的連續第七次降息,這為牛市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美國新經濟浪潮風起云涌、國家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也為這次以高科技概念炒作為起點的牛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啟動的契機和題材。從股市政策來看,我國的股市一出生就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時值擴大內需和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股市的財富效應及融資功能就決定了當時的股市政策必然是積極的,事實上也如此:5?19行情爆發后,證監會官員就發表講話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接著《人民日報》也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要求各方面要堅定信心,發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隨后,管理層又允許三類企業獲準入市,保監會也進一步放開了保險資金入市的比例等等。直到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臺,對股市供給大于需求的強大預期給股市以沉重一擊,中國股市才結束了牛市開始了熊途。
第四次牛市由于還在繼續,我們只能選出階段性的牛股。這些牛股的產生同樣離不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從2002年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第五個經濟周期,2002年至2005年的經濟增長率逐年上升:8.3%、9.3%、9.6%、9.9%,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也在10%左右。毫無疑問,這是這次牛市得以形成的宏觀經濟基礎。從股市政策來看,可以說用積極做多來形容,在牛市前期管理層已做了大量工作,如恢復新股市值配售、停止國有股減持、引入QFII機制、推出國九條、新股IPO開始實施詢價制度等等,2005年4月管理層更是正式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接著是人民幣在7月對美元升值 2%。股權分置改革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最終引爆了這波牛市。
這一階段的牛股無不與我國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有關。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難以為繼,必然向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消費升級、振興裝備制造業)轉變。
與消費升級、重工業化有著直接關系的行業,產生牛股的概率較大,其中的機械設備儀表行業是歷年高成長股的發生地。其根源在于我國從1993年開始就進入了重工業化階段,1993年到1999年是我國重工業化的前導時期,2000年至今,重工業化呈加速發展勢頭,而裝備制造業是重工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我國的重工業化道路就決定了機械設備儀表行業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仍將是牛股的主要發源地。
誰是一領風騷十數年的“長跑冠軍”
以上是對各次牛市高成長股的考察,那么誰又是一領風騷十數年的股市“長跑冠軍”呢?漲幅前10名的長期高成長股分別是:萬科A、福耀玻璃、國電電力、瀘州老窖、云南白藥、金龍汽車、強生控股、海虹控股、金融街、第一食品。
不難看出,這十只股票具有以下特點:
1.它們都是行業的龍頭,具有強大競爭優勢。比如瀘州老窖、福耀玻璃。
2.它們上市的時間不是在熊市階段就是在牛市的初期,這意味著當時股市處于投資價值相對低估的時候。
3.它們所處的行業順應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向,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是直接受益于我國經濟增長、人口膨脹所帶來的消費升級、重工業化以及人民幣升值的行業。
4.它們是長期考察中的高成長股,但在歷次牛市中并不都是有代表性的高成長股,這說明長跑冠軍不一定是短跑冠軍,長期中的牛股并不必然是中短期的牛股,反之亦然。
5.它們的業績優秀、實在,且資金運用效率高、盈利能力強。2006年最新季報顯示,瀘州老窖前三季度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4%和 589%,凈資產收益率有望達到22.5%;萬科前三季度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52.3%和56%,預計公司2006年EPS有望達到0.45元,凈資產收益率有望達到19.6%。
可以預計,這次牛市的下一階段高成長股將是擁有人民幣升值、消費升級、新型重工業化等諸多題材的機械設備儀表、金屬非金屬、金融保險、房地產、通訊電子、醫藥生物制品、旅游業、消費品等行業中的績優高成長股,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中的績優高成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