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無須“保衛”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書人茶話】
中國絕大多數人世世代代講漢語,長期以來沒有感受到漢語有危機。前些年,有人說現在中國人的漢語退步了,英語學多了,祖國的漢語處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衛漢語。后來不僅漢語要保衛,似乎漢語方言也要保衛了。2005年,有人說上海話要消失了,孩子說不來上海話了,于是一時間掀起了一股“保衛上海話”的小浪潮。最近,廣州有人又無中生有地制造有關當局“推普廢粵”之說,提出嶺南文化垂危,號召保衛粵語。其實,這些聳人聽聞的說法都與語言本身的發展無關。
一些語言因為負載著更多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使用的人多,就更為強勢;一些語言人們漸漸少用,通行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小,甚至逐漸消失,需要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加以保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
比如滿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古老的女真語受到周邊各民族語言以及蒙古語、漢語的影響,最終在16世紀前后形成了更為豐富、更具有表現力的滿語。清兵入關,清朝建立,盡管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是漢族,而清朝朝廷的語言和公文既用漢語漢文,又用滿語滿文??墒?,清代漢語并沒有削弱,更沒有消失。在接觸到漢文化之后,自康熙皇帝起,就大力推行漢文化,漢文化中的傳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