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站起來了,干嘛必須坐著看演出——迷笛音樂節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2004年是迷笛音樂節的一個轉折點,地下演出形態的搖滾音樂會被局部接納了。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趙大偉
10年前,身為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校長的張帆組織了第一屆迷笛音樂節,頭一次把西方的戶外搖滾音樂節的概念引入中國。今年的北京迷笛音樂節在五一長假期間舉行。國慶期間,張帆將再次移師鎮江,主辦長江迷笛音樂節。11屆迷笛音樂節的歷史,也可以看做政府對搖滾樂、音樂節一步步理解的歷史。
中國搖滾音樂節在2010年進入第11年,樂迷已經越來越習慣在戶外肆意狂歡,把音樂節當成了自己的節日。地方政府的官員、安保人員也開始逐漸習慣年輕人這種瘋狂但又不乏秩序的行為。 (賀祺/圖)
張帆,搖滾圈中人稱“校長”,迷笛音樂學校及迷笛音樂節創始人。 (CFP/圖)
2010中國搖滾音樂節一覽表
(趙大偉/整理 李伯根/制表/圖)
在校園折騰
我一直覺得,搖滾音樂節是精神生活工廠,也可以說是精神加物質雙豐收的一個東西,而不完全是純物質的東西。
它不是生產可口可樂,不是面對一個生產機器,面對配方和多少噸水的問題,是要把你的情感和對藝術價值的判斷與其他人分享的過程,這是關鍵,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產關系。
比起追逐利益最大化,我們1960年代的人,更看重獎狀,看重榮譽。
第一屆迷笛音樂節(2000年)其實就是這樣,我們叫圖個樂呵,就是為了聚眾狂歡,互相溫暖。
當時都是迷笛的學生樂隊,農民工、盲流、憤青、無政府主義者、詩人,所有社會邊緣的、非主流的人,大家聚到一起,我出了七八萬塊錢,把學校的小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