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房產美國夢”:避開過度消費陷阱

在社會資源配置的博弈中,房地產商有許多先天優勢引誘消費者過度消費,如何才能防止由此而引發的可怕社會后果呢?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在社會資源配置的博弈中,房地產商有許多先天優勢引誘消費者過度消費,如何才能防止由此而引發的可怕社會后果呢?

房屋是人的溫暖家園,也可以成為人的危險陷阱。美國的次貸使無數人跌進房屋負債違約的陷阱,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更是把整個社會推入持續十多年的經濟衰退陷阱。

房屋是一種很特殊的產品,它是生活必需品,是積累財富的不動產,它的界外效應使其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其供給受到土地資源的剛性限制。面對屬性如此復雜特殊的產品,個人應該投入多少個人資源才能使房屋成為溫暖家園而不惡化為陷阱?社會應該配置多少社會資源才能使房地產成為增進和諧社會的因素,而不惡化為導致動蕩的泡沫?

買房租房,誰更幸福?

許多美國人之所以踏入次貸陷阱,主要是受了兩個誘惑。第一個是擁有房屋的誘惑。“美國夢”使許多人相信,擁有房屋才能實現幸福,租房居住是不幸的,這似乎成為毋庸置疑的真理。但是不久前,美國著名的沃頓商學院的一位教授發表了一份有充分實證數據的調查研究報告,卻指出擁有房屋者并不比租住房屋者有更多的幸福感,相反,擁有房屋者比租住房屋者更少有時間進行“愉快”活動,譬如休閑或與朋友相聚。因此,這位教授認為,擁有房屋才能實現幸福的“美國夢”其實是“幻覺”。

在歐洲,德國人的房屋擁有率相當低,這不表示德國人不幸福,更不表示德國人不富有。在柏林,只有11%的人擁有房屋;包括農村在內的整個德國,擁有房屋的人占43%。比德國欠發達的西班牙,房屋擁有率是82%;比德國貧窮得多的墨西哥和印度,房屋擁有率都高達80%以上。“買房才能幸福”、“有房表示富有”使許多人盲目地把過多的資源投入房產,這種幻覺是使人踏入陷阱的一大誘惑。

使人踏入陷阱的另一大誘惑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