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信訪量逐年下降,維穩壓力卻不斷增大專家解析“信訪量下降”背后動因
信訪量下降與否不能說明問題,關鍵要看信訪體制是否更順暢了,老百姓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有的地方花錢買平安,只要訪民不鬧事就行。雖然一些基層官員認為這樣不合適,但因為是上級領導的指示,他們也不得不這樣做。
信訪量下降與否不能說明問題,關鍵要看信訪體制是否更順暢了,老百姓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
沈陽市公安局曾經的一次“大接訪”局長接待日,眾多上訪群眾等待反映問題。 (CFP/圖)
■專家:
○于建嶸: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單光鼐: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郭于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9月26日,國新辦發布《2009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其中一組關于“信訪”的統計數據引發坊間熱議——去年,全國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7%,連續5年保持了下降的態勢。
但與這一信息對應的,是社會現實的另一個側面。就許多人的感覺而言,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而對于各級地方政府來說,他們也面臨著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日益增大的難題。
全國信訪量連續5年下降的數據如何統計出來的?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信訪量持續下降?如何看待全國信訪量下降和近年來地方維穩壓力增大同時并存的現象,它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又意味著什么?對此,南方周末采訪了國內幾位知名的社會學者。
“總量下降接近事實”
南方周末:2003年出現 “信訪洪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