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樂民先生的最后兩本書
這兩本集子雖然多是作者生前零碎文字的輯存,但卻鮮明表現出同時存在于陳樂民先生身上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樂民先生去世快兩年了。陳先生去世后,家屬為他出版了兩本新書。一是《一脈文心——書畫中的陳樂民》;一是《給沒有收信人的信》。這兩本集子雖然多是作者生前零碎文字的輯存,但卻鮮明表現出同時存在于陳先生身上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前一個集子的文字(包括其中的書畫)反映了作者所浸潤傳統文化色彩的濃重;后一個集子的文字多表現對歐美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果說前者多感性,多是審美的話;后者則多理性,多是哲學的、社會學的。兩者并行而不悖。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歐洲所原所長陳樂民(1930-2008)
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
陳先生幼時生長在北京,受過比較完整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他自幼愛好書畫,曾在“四友畫社”拜師學國畫,每年四友畫社在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的畫展,都會有他的作品出現,如大幅的山水中堂以及冊頁等。那時陳先生才十多歲,已經受到很深的傳統藝術的熏陶與浸染了。中國的書畫詩詞最能移人性情,陳先生本業是治“西學”的,但他一生中對于傳統的鐘情和至老不變的傳統文人的審美習慣(例如他聽京劇偏愛 “含蓄內斂”文人氣足的余叔巖,而不喜歡雅俗共賞的麒麟童和馬連良)都與他自幼學習書畫的經歷分不開的?!兑幻}文心》中收錄了陳先生不少書畫作品,大多創作于晚年,都有著很強烈的“文人書法”(“文人字”先生定義為“文化人的字是性情中的字,率性為之,‘天然去雕飾’”)和文人畫的傾向,可見傳統文化和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已經成為陳樂民安身立命的基礎。
可是這遠遠不是他的全部,在《給沒有收信人的信》中還有另一個陳樂民。我們從這本書中看到的是個十分理性、勇于思考和強調懷疑與批判的智者。他在《感情與理性的矛盾》中夫子自道:“我實在非常喜歡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