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不世襲”:一條被遺忘的歷史規律
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遺民徐介老先生,發現了一條“遺民不世襲”的歷史規律。
責任編輯:劉小磊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實隔代亦隔山,而且也是“古已有之,于今為烈”,并非今代獨有之物。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遺民徐介老先生,發現了一條“遺民不世襲”的歷史規律。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漫談氣節問題的文章,登在今年6月12日的《北京日報》。幾位朋友看了,認為雖屬舊聞,尚有新義,但也提示:這個問題復雜得很呵!言下之意,你一篇文章說得清嗎?對對,我自己也覺得,文章發表,意猶未盡。不說別的,只說現今一代的青年人,對他們前一輩或更前一輩人經歷過的那段苦難歷史,態度之冷漠,知識之缺失,令人吃驚,更罔談什么氣節問題了。僅此一點,就是一個無論如何繞不開的現實問題,而且也不是中國所獨有。
且看俄羅斯的情況,今年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65周年紀念,俄羅斯政府舉辦了盛大的閱兵和紀念活動,但據媒體報道,“俄羅斯青年人對本國歷史沒有興趣”。許多被訪者搞不清二戰的爆發日期,有的干脆回答“不知道這個日期”。
我國青年人的歷史知識又如何呢?也是媒體報道,近日一群青少年學生在一次文化知識測試中,回答“什么是‘四人幫’”這個問題時,竟有“一個同學有困難,四個同學去幫,就是‘四人幫’”的答案。這可能是個別例子,也許別的同學答得出來,也許大家都不知道,看似笑話,還真是一個叫人笑不起來的笑話。
錢穆(上圖)第一次發揚徐介“遺民不世襲”之說,使這條歷史規律為人所知。
出現這些情況,當然是諱言當代史事的“厚古薄今”歷史教育的責任,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歷史教育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全由教育來負。青年人有自己的愛好與取向,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實隔代亦隔山,而且也是“古已有之,于今為烈”,并非今代獨有之物。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遺民徐介老先生,發現了一條“遺民不世襲”的歷史規律,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條適用于清初“遺二代”的規律,大概還可適用于今天人們常說的“官二代”或“富二代”身上。
先從錢穆的一部書說起
徐介這個名字,聽起來陌生。他是怎樣一個人呢?19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歷代人物約四萬多人,無徐介詞條。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收錄人物達五萬四千五百人,也沒有徐介的名字。辭典沒有收入,不等于沒有這個人存在,但至少是不被史學家重視的人物,那是無疑的了。那么他又怎么會為人所知,并引用了他所發現的這條歷史規律呢?
這要從現今已被大陸學界尊為最正統“國學大師”的錢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