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都潑冷水:“上馬環境交易所,頭腦發熱”
國家氣候中心前副主任呂學都,一直以來扮演著“異見者”角色,頻頻給虛熱中的環境交易所澆下冷水。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現有的幾家環境交易所,真正做成排污權交易和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的,微乎其微。
很多報告說,這是一個幾百億上千億的碳市場,我不知道是怎么得出來的。
各地的交易所,無非是在一個寫字樓里,擺幾臺計算機,再裝上相應的交易軟件,真正參加交易的很少甚至沒有。
呂學都
自從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環境交易所開辟了中國碳交易的“農貿市場”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河北、昆明、武漢、廣州、杭州、大連等地迅速跟進。武漢近日更是高調提出建成國家碳交易中心的野心。“所有的環境交易所都得問自己兩個問題,交易什么、賣給誰。”國家氣候中心前副主任呂學都,一直以來扮演著“異見者”角色,頻頻給虛熱中的環境交易所澆下冷水。
他認為,從實際交易來看,自愿減排和其它非CDM類的減排量占整個交易量的1/3都不到。而中國碳市場的先天不足,則根植于聯合國基于總量控制而生的交易規則,有減排義務,才有交易權利。
呂學都自1991年即參與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及國際談判,是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主要成員,曾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