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評:先天缺陷,后天受限?
國家環保部近期公布了2009年度環評機構抽查結果,75家環評機構中有30家機構出現質量或管理問題,不合格比例高達40%。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2010年7月,安徽巢湖再度爆發藍藻 (CFP/圖)
40%不合格率背后
國家環保部近期公布了2009年度環評機構抽查結果,20個?。ㄗ灾螀^)的75家環評機構中,30家機構出現質量或管理問題,不合格比例高達40%。其中違規違法情節最惡劣的江西、吉林、湖北、云南等四省的四家環評機構被取消環評資質。
云南路宏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一。環保部指責該公司對一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質量較差;多項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由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主持編制;未按時填報年度業績”。
難逃嫌疑的是,該公司竟是一環境在線監測儀器設備在昆明銷售的總代理。“因被取消了環評資質,我們業務肯定受到了影響。”該公司一人士事后訴苦道。
而比環評機構失范更普遍的現實是,環評機制的失位。8月16日環保部一日通報兩則環境違規事件,神東煤炭分公司大柳塔煤礦未經環保審核擅自擴大產能,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公司一座1200立方米高爐擅自動工建設并擅自投產,均屬典型的“先上車,后補票”,視環評程序于無物,置環評機構于虛設。
綜觀中國環境治理的歷次“風暴”,譬如2005年元旦,叫停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等三十余家大型企業違法開工項目,2007年,啟用“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