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讓外交走向透明和民主——對話韓方明

公共外交的受眾首先是外國民眾,而政治宣傳的受眾首先是本國內的民眾。

責任編輯:史哲 蔡軍劍

公共外交的受眾首先是外國民眾,而政治宣傳的受眾首先是本國內的民眾。

我希望盡快制定“民間組織法”。民政部正在進行立法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民政部是怎樣進行這項研究的,我認為,研究民間組織法,應該廣泛地讓民間組織負責人參加。

韓方明

公共外交:做職業外交官做不到的

南方周末:一般人看來,外交從來都是政府外交的一統天下,顯得敏感、神秘和相當程度的封閉。但現在公共外交在中國越來越風生水起,越來越成為朝野共識。從政府外交包打天下向職業外交與公共外交相輔相成逐步轉型,可不可以說,這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轉型,是中國外交開始走向透明化、民主化的一個表征?

韓方明:從外交史來看,人們通常把17世紀和18世紀的外交稱為傳統外交。著名外交學家尼克爾森把傳統外交的基本特征歸結為四點:一是在觀念上把歐洲視為國際政治的中心,二是在思想上認為大國比小國更重要,也負有更大責任,三是外交活動由一支訓練有素、具有共同職業行為準則的職業外交人員來開展,四是外交談判必須保密。因此,傳統外交是職業外交和秘密外交。

一戰后,出現了新、舊外交之分,傳統外交是舊外交,新外交是指外交公開化。這是外交史上的一次轉型:從秘密外交到公開外交。談到公開外交,必須提到美國第28屆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位才華橫溢的理想主義者,在1918年1月8日發布了著名的“十四點”,第一條就是,今后一切“公開的和平約定都必須公開達成”,“外交應當永遠坦率地、在公眾觀察下進行”。盡管后來美國背棄了這個約定,但外交公開作為一項外交準則逐漸獲得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公開外交成為新外交和傳統外交的分水嶺。

從職業外交到公共外交又是外交史上的一次轉型。但這次轉型并沒有顯著的標志性事件,1965年,美國波士頓的塔夫斯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埃德蒙·格里恩首次使用“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一詞,但事實上公共外交行為早已有之。美國新聞署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機構,主要任務是向外國民眾傳播信息與交流,使其了解、理解、支持美國的對外政策。

新中國的外交,一開始就是“人民外交”,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公共外交。改革開放以來,職業外交在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成績。近幾年來,公共外交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有著較深的背景:一是中國外交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