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2010】如果你想活下去,就要活到最后——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訪談
2006年,略薩出版《壞女孩的惡作劇》,描寫一個自幼就認定金錢至上的女孩和一個胸無大志的“好男孩”糾纏一生的故事,時間跨度近四十年。
責任編輯:平客 袁蕾
10月7日,瑞典科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06年,略薩出版《壞女孩的惡作劇》,描寫一個自幼就認定金錢至上的女孩和一個胸無大志的“好男孩”糾纏一生的故事,時間跨度近四十年。
當時,西班牙媒體采訪了略薩,采訪中,略薩談了該書的創作過程以及他和舞臺劇的關系。
經略薩本人同意,這篇采訪作為跋被收入西班牙語版《壞女孩的惡作劇》一書。
南方周末獲得授權,獨家中文發布這篇訪談。
?
2006年2月,略薩和西班牙演員埃塔娜·桑切斯·吉永在演出自己的新戲《謊言中的真實》。 (東方IC/圖)
《壞女孩的惡作劇》
中產階級的秘魯不是真的秘魯
布蘭科:遠離散文,遠離歷史小說,你又回到了自傳體的虛構小說。
略薩:是的,這是一部很久以前我就想寫的小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一種受到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約束的現代愛情。這種愛情比以前文學作品中的愛情要貼近現實。它橫跨四十年,這也就能讓我酣暢淋漓地描寫一個已經改觀了的世界。你想想小說第一部分故事里1950年代那些孩子們的世界,再想想1980年代末馬德里拉瓦皮耶斯區,你就會明白那是多么神奇的變化。
布蘭科:利馬、巴黎、倫敦、馬德里,小說里的這四個主角城市是你自己的生活歷程嗎?
略薩:這的確是我自傳的一部分。我通過回憶來講1950年代的利馬、1960年代的巴黎、1970年代的倫敦和1980年代的馬德里。自傳出現在故事發展的所有舞臺、環境和框架之中,大部分是杜撰和想象出來的,但它來自某些真人模特。
布蘭科:利馬和米拉弗洛雷斯區是你青少年時代的舞臺,你懷念那個環境嗎?
略薩:那是一個已經只留在文學作品中的利馬。那時秘魯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如果你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利馬人,那你對秘魯的概念絕對是不現實的。你認為秘魯是一個城市化的有教養的人的世界,是西方的、講西班牙語的和白人的世界。而秘魯的現實是,安第斯山人、農村人和西班牙人入侵前的那類人,幾乎到不了利馬,說得具體點,到不了米拉弗洛雷斯那個資產階級城區。從1960年代開始,隨著山地、安第斯山、熱帶雨林和各省大量移民的涌入,那個社會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要把利馬那座內聚的小城市變成一座混亂的、龐大而充滿暴力的、更能代表真實的秘魯。
現在,那個可以稱作精神錯亂或者享有特權的世界,那個可評定為喪失了理智和利己主義的世界,恰巧引起了兒時在那兒生活過的人對它的懷念。當年那是一個單純的世界,一個極為淳樸的世界。
布蘭科:在你去巴黎之前,你憑政治直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