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2010】催化碳原子聯結之夢
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在赫克之后進一步探索了鈀催化交叉偶聯,成功做出了其他化合物中的碳原子的連接。三人均獲得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反應。
責任編輯:朱力遠
◆透視2010諾貝爾化學獎
以鈀為催化劑,以實現碳碳鍵偶聯的化學反應是一項創舉。“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我沒有計劃這么做,也沒有要求這么做。如此而已。”
理查德·赫克
根岸英一
鈴木章
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1938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的時候,沒能找到工作。但他稱這件事“也許是幸運的”。他隨后在一名教授的幫助下找了個博士后的職位,開始了持續一生的化學研究工作。1979年,他的研究得到了至高的榮譽:與格奧爾格·維蒂希(Georg Wittig)因將含硼和磷的化合物用于有機合成而分享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布朗在2004年因心臟病去世,但他當年沒有找到工作帶來的“影響”還在延續。曾經先后在美國普渡大學師從布朗的兩名日籍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工作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同時分享這一獎項的還有美國化學家理查德·赫克(Richard Heck)。他們的貢獻在于發展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