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國零距未來】希望與夢想—公益關注兒童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爭取另一種生存方式,但往往很難攜子同行;同時為了生存,他們又不能夠輕易地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幸福”與“未來”,這兩個詞的交叉點天然地與兒童相關。在探尋、走訪、參與和不斷的思考中,我們眼見公益與兒童的聯結愈加緊密,我們也樂于分享更多的體驗、實踐和對于兒童公益模式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中國人對兒童公益問題的覺醒,是從與那雙“大眼睛”對視開始。1991年,“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和希望工程讓“公益”這個讓中國人還感到有些陌生的詞語,以不可阻擋的趨勢蔓延開來。許多人開始為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慷慨解囊,許多與兒童相關的公益慈善組織和項目也由此發軔。

翻開當代中國公益慈善大事記,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公益慈善組織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在1981年成立,旨在“撫育、培養、教育兒童少年,輔助國家發展兒童少年教育福利事業”。次年成立的宋慶齡基金會,也將“關注民族未來,培育少年兒童”作為基金會的重要宗旨。

1989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成立,并在同年發起了中國社會參與最廣泛、影響力最強的公益慈善項目—希望工程。截至2009年底,希望工程已累計募集捐款56.7億余元人民幣,資助346萬余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援建希望小學共計15940所……而在這些抽象的數字背后,是難以數計的被改變的命運軌跡。“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也匯入涌動的人群中,成為一個城市白領,并持續關注著希望工程。

30年間,兒童公益慈善事業早已掙脫了“貧困”“失學”“希望小學”這些關鍵詞,開始面對兒童心靈的深處,面對社會更深層的矛盾,面對嶄新的理念和方式。對兒童健康、成長和教育的關注與投入,是社會成熟的重要標志。無論坐而論道者們如何激烈爭論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和公平,這些源源不斷送達給孩子們的捐款、書籍、設備、愛心、知識、觀念、思想,都在艱難而持續地填補著橫亙在中國土地上的一道道鴻溝。

看,我會走路了

第一次到訪徐匯博愛兒童康健園,適逢兒童節,我們滿懷好意買了糖果上門,殊不知糖果未必是合適的禮物,因為這里的孩子們多是腦癱兒童。在等待間隙,我們試圖與孩子們交流,卻發現這并不是容易的事,唯一與我們說上話的孩子在我們面前一頓一頓地走,說“看,我會走路了”。我從不知道,“走路”也可以是一個表演項目。

這個成立于1996年的機構,位于上海市徐家匯某個安靜的小區內,甚少進入公眾視野。創始人高亞莉建立的初衷是她不愿意放棄罹患腦癱的兒子康復的希望,因找不到合適的機構,決定自己創辦一所腦癱兒童康復中心。與普通福利院不同的是,康健園并不只簡單地照顧孩子,讓他們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和相應的教育。目前,有48個孩子在這里接受康復治療,20幾個常年在此生活,接收的孩子也從單一的腦癱兒童擴大到自閉癥兒童、唐氏綜合征兒童等??到@的房子不大,也不新,就算在修整之后增添了一些設備,這里依然顯得很“民間”,院長對于專業卻有著極高的要求。采訪當日,有特殊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來報到,院長說希望有更多專業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