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50人 學者】展江 耿介之魅
下過冬天的第一場雪,北京的氣溫已降到了零下五度。晚上十點,西三環的車流已漸疏朗,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校園有些冷清,夜歸的學生低著頭行色匆匆,辦公樓下的保安裹著軍大衣一邊呵氣一邊搓手。
展江的辦公室。燈火初上。
“要喝什么自己拿?!蔽葑拥闹魅诵北持M門,從柜子高處翻出紙杯和咖啡。這位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在外地開了幾天會,早晨返京,上完了一天的課,剛剛回到散落著書籍和文案的辦公桌前,旋開隨身的大茶壺呷了兩口。他想著就在辦公室過夜算了。
“外界對我們這個專業有十二個字的評價:‘怯懦保守,淺薄無知,自鳴得意’,我是牢記這十二個字的。不那么保守,但也談不上激進;不那么淺薄,當然離淵博還很遠;不那么自鳴得意,跟他們多少有點相反而已。在這個保守的專業里,我是說話比較放肆的,所以就只能呆在小地方?!闭菇柭柤?。
“你怎么不寫你自己的”
“除了偶爾看看英超,沒有什么消遣,經常在辦公室過夜,一有時間就校譯稿,領導來了也不回頭?!闭勂鹱约旱纳?,展江自嘲“枯燥無聊”。
翻看展江的履歷,鉗工學徒、海軍一兵、圖書館管理員、地方日報文藝副刊編輯、大齡研究生、新聞學者、系主任、翻譯者、公共事務熱心人、媒體走向評論人、輿論監督研討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身份如同電影鏡頭一樣輪轉。
再定神細看,當兵的時候學英語,在圖書館工作期間準備自考,做日報采編期間準備考研……展江的路徑與許多同齡人相比,算不得艱辛,談不上不幸,卻十足迂回,似乎一直都在“不務正業”,又“不務正業”得踏實非常,毅力驚人。
即便現在,在許多同行眼里,展江依然是“不務正業”的。他的名譽,更多來自他獨立和主持翻譯的眾多西方新聞典籍和教材,如《美國新聞史》、《新聞與正義——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集》、《新聞與揭丑——美國黑幕揭發報道經典作品集》等等,而不是原創的學術著作。
這種“不務正業”非但不討巧,而且實在吃力不討好:翻譯的著作不能作為評選職稱的成果,不能贏得學術地位,即便單從經濟上考量也只能領稿費不能抽版稅。展江清晰地記得,當他拿著自己的第一部譯著去拜訪前輩老教授時,對方好言相勸:“你怎么不寫你自己的,翻譯來翻譯去終歸是人家的東西……”
展江的態度卻也鮮明:“虛心接受,堅決不從”,因為:“新聞是一個從西方傳遞到中國的學科和事業,我們卻對西方的新聞業尤其是美國的新聞業還不甚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翻譯介紹國外的新聞著作,自然有它的價值和意義?!?BR> “你要是做過翻譯就會知道,簡直是要連命都搭進去?!闭菇D身對著電腦,作弓著身子翻原著資料左右開工狀。此言不虛,社科院美國所的老所長,著名的翻譯家董樂山,便由于太過勞心勞力而辭世。但這在展江看來,非但不是前車之鑒,反而是大力推崇的楷模。
更何況,他有腰傷,因為三級傷殘光榮退伍。有個比較極致的例子,展江組織翻譯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材《新聞報道與寫作》,翻譯工作耗時兩年多,聯系好的出版社責任編輯換了五任,期間,原著從第八版改編為第九版,翻譯小組愣是不依不饒地與之相對應,更改了二十多萬字。如果從效率和效益的角度考量,這事非但不經濟,簡直有點“傻”,連展江的海外學者朋友也紛紛勸阻他,翻譯這本書“不適合中國當下的國情”。
“我不是一個謙謙君子,我只是一介武夫、江北土著。行為魯莽,不懂為人處世之道?!闭菇@樣概括自己的性格。然而作為學者的展江,從博士畢業到升教授并擔當系主任職位,只用了五年?!凹儗倥既弧?,展江笑著自我總結:“我基本就是一條‘漏網之魚’?!?BR> 因為容易被人利用,引起無謂爭論,他放棄了從部隊便開始積累的新聞與戰爭關系的研究?!拔沂且粋€溫和的自由主義者?!闭菇f,“做事情,有時候要少想作用不作用,有沒有作用不是短時間內能看出來的。覺得對的就去做,只要做就一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不一定看得到?!?BR>
部隊九年
出身于揚州的一個中層干部家庭,1976年,19歲的展江在一家工廠做鉗工學徒。這時,哥哥已經下鄉,妹妹希望能留在城市,擺在展江面前最好的出路便是:當兵。
遂加入東海艦隊舟山基地的一支海軍,駐扎在茫茫東海中的一個小島,遠離人群,連聽收音機也不被允許,這樣的生活被告知要持續十五年,而命運在第二年就與他開了一個玩笑:恢復高考。
背石頭、造房子、巡邏、站崗、當會計、看管保險柜……相比身體的辛勞、生活的單調,青春的反復虛擲、才華的無處歸依,比無邊的海更加幽暗,更加令人絕望。就讀部隊院校是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79年,最晚80年便能入學,但展江放棄了,他要的是系統完整的大學教育,不愿將就,不惜搭上時間的籌碼,生生把九年的軍旅生涯,寫成了一段退伍申請史。
入伍前,展江得到過一本薄冰的《英語語法手冊》,花兩三個月手抄了一份,帶進了連隊。但最初的兩屆高考都沒把英語納入考核范圍,與此同時,展江多次提出復員,他不想在部隊呆到超過當時參加地方高考的年齡上限——25歲,但都被否決了。
所在部隊的團政委看重展江的英語,請他為自己的兒子補習功課,這一補習,“糊里糊涂”補出個新聞干事的職位。新聞干事可以接觸到新華社的影印資料,展江于是訂閱了外刊資料的軍事部分,并挑選其中篇章翻譯成中文,投稿給《解放軍報》。據說,當時軍報之外的投稿作者只有兩人,一個供職于某司令部,另一個就是展江。一年十多篇稿子,幫東海艦隊摘掉了“新聞光頭”的帽子,按照當時在軍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立一次三等功的規定,展江軍功卓著,但這一切對于他實現復員愿望越發無益。
1984年,展江背石頭受傷的腰椎舊疾復發,住了大半年院仍不能痊愈。此時部隊恰有一批復員名額,于是以“不愿因為傷病給部隊造成負擔”為由再次要求復員。這次竟然成功了!
九年從戎,結局令人啞然失笑。離開部隊,回到家鄉,28歲的展江拿回的是一張三等傷殘軍人證明。超過了高考年齡,近三十卻不能而立,求學之路漫漫,看不到盡頭。
摘掉新聞領域法制盲區的帽子
在《揚州日報》做了三年副刊編輯和三年廣告業務后,1990年,已經成家、出入有車接送的展江決定考研。
正是“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讀碩士是誤入歧途,讀博士是無藥可救?!笨烧菇褪且恍囊灰馔捌缤尽崩镢@,先考上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再讀博士。住三人間的宿舍,最小的同學比他小十二歲。吃食堂,騎腳踏車上課,從前的同事來北京看望他后,撇撇嘴直說:“讓我來都不來?!?BR> 博士畢業,展江放棄了留人大執教,落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他的抉擇有些無奈卻不含糊:“我的夫人和孩子都要來北京,當時人大只給一間筒子樓,沒法生活,這里起碼給我一套二十幾平米的房子?!?BR> 十幾年筆耕,讓展江贏得了越來越多渴望了解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堅守新聞倫理精神的記者特別是調查記者的贊譽。展江自己形容為這是“書呆子氣”使然:
“我之所以對新聞學和新聞事業如此看重,是因為對當下中國這個轉型社會里效率提升、公平缺失的現狀仍有所寄望,希望通過它的發展來幫助公民社會成長,同時抑制政治權力和市場權力的濫用。做學問的人的書呆子氣,就是在這里?!?BR> 談及當下媒體,展江表示“不樂觀”,并認為傳統的人治和“官家的市場經濟”正脅迫傳媒趨向“雙重封建化”,“值得警惕”。
對認為值得警惕的東西,展江的方式是:批評?!芭u在當下中國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我是能批評的一定批評。你挑戰一個事情,如果能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對決策層也必然有所觸動。體現到制度層面需要時間,也許一年兩年,也許更長,但總是看得到希望?!?BR> 展江舉了個律師朋友為了諸如“列車餐車不能開發票”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頻頻起訴鐵道部又屢屢敗訴的例子,“法院判決你敗訴,但補充一句,列車餐車以后必須開具發票,你說這實際上是敗訴嗎?”
從2001年開始,展江每年都組織海內外學者,協同新聞界人士,舉辦新聞監督研討會,討論中國新聞業面臨的困境和自身問題,并探討解決之道。這個解決之道,在他認為是:法制。
“中國不應該沒有新聞法,有些人認為中國新聞立法時機不成熟,我認為恰恰相反。長期積累矛盾而不揭發,才是更可怕的。系統的制度建設需要時間,而媒體監督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能降低社會成本,讓我們能在維持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正視問題,同時也解決一些問題?!?BR> 他馬上要出版一本書,是他對二十個國家新聞監督的研究成果,他在轉型國家中找到許多新聞監督推動社會轉型的先例,“比如巴西和阿根廷,新聞的公信力甚至能超過法院”。
談到未了的心愿,展江脫口而出:“下一個五年立法計劃即將制定,我一定要把新聞法的立法建議提出來。摘掉新聞領域法制盲區的帽子需要時間,但起碼我們應該付出努力,有努力才有希望?!?BR>
點評:
他使新聞成為名符其實的專業,為打造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作出貢獻?!煊褲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