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氣候談判大會直擊:氣候司為中國“正名”

對于中國而言,天津會議開啟了一扇外國談判代表、媒體、非政府組織真實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之門。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坎昆會議之前的最后一次正式談判——天津會議一片沉寂,談判甚至出現倒退。不過,對于中國而言,天津會議卻開啟了一扇外國談判代表、媒體、非政府組織真實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之門。

為期六天的天津會議,中國通過發布會、展覽、參觀、與非政府組織溝通等諸多方式,進行了一場氣候談判的“國家公關”。這不僅有助于消除外國談判代表、媒體以及非政府組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誤解,更增加了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進程中的影響力。

談判僵局前,中國不僅僅只會說“NO”,中國希望能影響國際氣候討論的主題。 (勾犇/圖)

解振華“推銷”

“我來這里并不是推銷中國的觀點。”盡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言明不是來“推銷”的,但在其回答記者提問中,他幾乎占用了發布會一半的時間解釋中國如何實現40%-45%的碳強度目標以及遇到的困難。

這是2010年10月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天津會議召開的第一天,中國政府召開的第一場發布會,僅能容納七十余人的新聞中心涌入了來自中外媒體的一百多位記者,一時有些擁擠和悶熱。

在接近一個小時的提問環節,解振華頻頻引用各種數據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在涉及一系列有關中國節能減排的數據時,解振華一旁的翻譯不時皺起眉頭,這些繁雜的數據翻譯起來的確需要費些功夫。

在親自給翻譯倒了一杯水之后,解振華繼續向在座的媒體尤其是外國媒體解釋中國與美國在“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三可”問題上存在的分歧。

事實上,在國際氣候談判的舞臺上,中國可以充分去解釋的機會并不多。“在國外,說了別人也不一定聽。”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坦言。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外國談判代表、媒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印象里,中國一向被標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