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談判是限制發展與反限制的斗爭——專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發展中國家是最大的受害者,氣候變化問題跟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即使發達國家不給錢、不給技術,發展中國家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緩解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我們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把最好的東西端出來,他一抹嘴,說你得減排,你家門里頭還有更好的。
280億美元怎么算出來的我不清楚,有報道稱有些發達國家把它在八國集團框架下用農業的安全承諾資金都算到里面來了,還重復計算。
沒有對全球、整個人類的責任感,任你再怎么說,拿鞭子抽也好,給他(發達國家)胡蘿卜吃也好,都不會有什么作用。
蘇偉
10月4日至10月9日,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在天津舉行。在中國首次舉辦國際氣候談判的這次會議期間,本報獨家專訪了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蘇偉。
南方周末:此次天津會議中國共計花費3000萬元,與會人員對場地、會務等方面的安排普遍給出相當高的評價。這樣的籌備和安排是怎么考慮的?
蘇偉:中國人好客、也好面子。有人也曾經建議到西部去辦,作為東道主,我們總覺得于心不忍。但你給他伺候好了,他說你不是發展中國家了。我們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把最好的東西端出來,他一抹嘴,說你得減排,你家門里頭還有更好的;你要弄得不好,他說你不把好東西拿出來。
南方周末:籌辦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意外?
蘇偉:不能有意外。中國領導人非常重視舉辦這次會議。最基本的考慮是:使談判能夠在主渠道、合法渠道之下進行。哥本哈根會議之后,發達國家認為這種多邊體制已經過時了、沒有效率了,要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