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羅佩的一個世紀,狄仁杰的一個甲子

現代西方對傳播中國文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恐怕要算荷蘭人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今年是他的百年誕辰,他筆下的狄仁杰這個人物也已活了60年。

現代西方對傳播中國文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恐怕要算荷蘭人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今年是他的百年誕辰,他筆下的狄仁杰這個人物也已活了60年。獻上這篇小文,作為高羅佩的中國讀者的敬意。

高羅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說(Judge Dee Mysteries)影響遠遠超過任何中國研究著作。非漢學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國,往往來自《狄公案》。哪怕漢學專家讀,也沒有“硬傷”敗了胃口;而西方大眾了解的中國,往往是“狄公的中國”,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中國,比起中世紀灰色的歐洲有趣得多。甚至專家也受狄公小說影響,加州伯克利大學法學院院長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制史就從狄公小說入手。

高羅佩本人也是傳奇人物。外交官原本責任重大、案牘勞頓,代表國家關心時局還來不及(尤其像他這樣的外交官,在二次大戰前后遠東最亂時擔任荷蘭駐中日使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續爆發中東戰爭時,他駐節黎巴嫩),最是焦頭爛額時,他卻臨亂不慌,收集中國繪畫,研究“中國性史”,演練琴棋書畫,懸寫公案小說。果然,今日高羅佩聲名遠播的,不是他的外交生涯,他的漢學也只是圈內的題目,他的業余愛好“狄公案”系列小說,卻不僅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題目,也在中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影視故事:狄仁杰取代了包公,成為中國傳統司法公正的象征。高羅佩說,他自己明白一身三任各有目的:外交官是他的職業,工作卻只有暫時意義;漢學是他的終身事業,學術有永久價值;寫小說是他的業余愛好,是消遣。他雖享年僅57,但一生著作極豐,興趣愛好更是三頭六臂——成為名士派頭藝術家收藏家、代中國人發展國粹的公案小說家、業余勝過專業的重要漢學家。

高羅佩1910年出生于荷蘭,5歲起就到雅加達上小學。小時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字讓他很感興趣;讀高中時開始學習梵文;16歲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個學農業的中國留學生教他中文;18歲回荷蘭在萊頓與烏特雷支大學攻中文、日文、藏文,一生竟“學通”了15種語言。上大學前他已參與編輯印第安“黑足族”(Blackfoot)詞典,他的學士論文是《如何改良荷屬東印度有關華僑的法律》——東南亞的這個社會問題至今未能解決,可見20歲的高羅佩眼光之遠、他對中國的同情由來已久;他的碩士論文是米芾《硯石》英譯;25歲以中日印藏諸民族的“拜馬教”考證,獲得博士學位。高羅佩之博學多才,弱冠就初露端倪,而興趣太廣泛的“狐貍”特征,年輕時就極明顯,幸而一生未改。高羅佩傳記之一《三重生活的人》(A Man of Three Lives,Amsterdam:Forum,1993)把他的一生寫得多姿多彩,國內應早日譯出,畢竟有奇人才有奇特事業。

1935年,高羅佩入荷蘭外交界供職。他一生在東亞南亞不斷調任,深以為苦??峙挛┮挥幸馑嫉囊欢问?943-1945年為荷蘭流亡政府任駐重慶使館一秘時。當時重慶外交圈文化人云集,蘇聯的費連科、美國的費正清、英國的李約翰,都是戰后中國研究的領軍人物,中國文化人的一時之選云集于此,他如魚得水,往來無白丁。

先說高羅佩的藝術愛好。他琴棋書畫無不擅長:20歲開始練書法,終生不輟,&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