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不能病除——一部“鬧心”的國產電影
“咱先算筆賬,咱就說每年有250個工作日,咱就拿這10000種藥做計算,每個工作日會有40種藥通過審批,每個工作日有8個小時,每個小時有60分鐘,那就是說每12分鐘會有一種新藥通過?!?/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向婷婷
一個在美國從事藥品開發的中國人,回到中國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這里平均每12分鐘就會有一種新藥被通過。
他轉行做電影,這次的故事始于2007年,前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因受賄和玩忽職守被判處死刑。
女主角朱俐正在做恢復智力的測驗。她是一家藥廠的職員,負責藥物簽收,因車禍住院,使用了一種麻醉劑后喪失了記憶。 (眾道電影/圖)
《我是植物人》里,受害者在制藥公司門口討說法,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眾道電影/圖)
“這個故事是鄭筱萸出事之后寫的。”電影《我是植物人》的編劇兼制片人謝曉東說。10月15日,這部以假藥黑幕為核心內容的小成本電影公映后,不少媒體人、影評人一邊稱贊一邊詫異:這部電影居然通過了。
前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在2007年因受賄和玩忽職守被判處死刑。2008年,謝曉東開始寫這個劇本:公司女職員辭了職,在公司樓下被一輛轎車撞飛,在醫院里醒來已是3年后。她失去了記憶,被一個善良娛記撿回家,偶然發現自己對西藥成藥非常熟悉。她因此成功應聘到一家制藥公司的職位(在辦了一系列假證之后),頭天上班就在公司門口碰到控訴假藥害人的顧客。工作中她見到種種不合理操作,于是越發同情受害者。在幫助對方探明真相的同時,她也漸漸接近自己真實的身份。
片中制藥公司在藥品審批時弄虛作假,女主角給決心調查假藥事件的娛記解釋藥品審批的荒謬現實,有一句臺詞:“咱先算筆賬,咱就說每年有250個工作日,咱就拿這10000種藥做計算,每個工作日會有40種藥通過審批,每個工作日有8個小時,每個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