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國家”走向“公民國家”當前民族研究的困惑與出路

應該認識到“民族國家”的局限性,適時推進“公民國家”建構。

責任編輯:戴志勇

建國初期,我國“以階級斗爭為綱”,國家建構呈現明顯的“階級國家”特色,近年來則呈明顯的“民族國家”建構趨勢。但應該認識到“民族國家”的局限性,適時推進“公民國家”建構。

強化各民族的“公民意識”,前提是國家建構的“公民化”。

近年來,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并將“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確立為現階段民族工作的兩大主題。然而,在民族研究界,很多研究還停留在傳統的思維定式,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影響到人們對民族問題的觀察,有不少問題亟待思考、澄清。

當前民族研究的七大困惑

無論是在報紙雜志上,還是在專業學術會議上,民族問題是熱門話題,爭議也多。不乏建設性的探討和爭論,但許多研究良莠不齊,許多觀點自成體系且針鋒相對,極易造成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在民族平等的理念上,一些人鑒于俄羅斯新憲法去掉了蘇聯時期憲法中的“民族平等”,從而建議:淡化、不提“民族平等”,只講“公民平等”。

——在民族意識與國家凝聚力問題上,有人主張培養和強化各民族共同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以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也有人熱衷于旨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族國家建構,將原來作為中國各民族“總稱”的“中華民族”族裔實體化,推進“中華民族”語境下的“國族”建構。

——在國家政治制度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有人主張要在“自治”中淡化“民族”而強化“區域”,甚至取消民族自治本身。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問題上,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全社會已形成共識,并不斷加大投入;有些人則認為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