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長征——鮮為人知的中國大洋尋寶路
“蛟龍號”潛艇,挺進大洋,不為主權宣示,不為軍事探索,究竟是為什么?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與太空探索、登月競爭,乃至極地開發相仿,深海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另一處資源戰場。在由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組成的深海資源勘探“富人俱樂部”之外,中國的身影正日漸清晰,并且來勢迅猛。
“蛟龍號”潛海,挺進大洋,不為主權宣示,不為軍事探索,究竟為什么?
“蛟龍號”深潛器作業實驗圖 (CFP/圖)
中國來勢迅猛
“中國的深海探索將繼續深化,‘大洋一號’會繼續挺進三大洋。”
一場事先并不張揚的深潛實驗震驚了世界,也掀開了大洋深處國際資源爭奪戰的冰山一角。
2010年7月13日,三名中國科學家駕駛“蛟龍號”載人探測器潛至南海海底3759米處,將五星紅旗插在了海底,這一舉動旋即被西方輿論渲染成中國威脅論,比如主權宣示說,比如軍事探索說。
他們并不愿意正視的卻是另一層事實,從這一刻開始,中國深潛裝備及技術邁入國際第一陣營,真正掌握了開掘大洋資源的鑰匙,深海寶庫將不再專屬于傳統的海上強國。
與太空探索、登月競爭,乃至極地開發相仿,深海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另一處資源戰場,只是鮮為人知而已。
按照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世界海洋劃分為各沿海國管轄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而后兩者統稱為國際海域,即俗稱的深海大洋,它占據了地球表面的49%,其間不乏價值“萬億美元”的金屬礦產和油氣資源。按照國際慣例,深??碧椒钚?ldquo;平行開發”原則,即為了保證海底資源人類共同享有的公平性,勘探發現者需返礦區面積的一半,交由國際海底管理局托管。同時為了保證先驅投資者的權益,勘探發現者享有剩下50%礦區面積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發權。
8年前就開始研制的“蛟龍號”,其最終深潛目標是海底7000米,這一深度將使中國可以觸及地球上99.8%的海底。
與“蛟龍號”相伴的是,近年來,中國自主研發的大洋調查技術裝備發展迅速,如深海機器人、電視抓斗、深海潛鉆等,都已經大展拳腳。
近五年來,中國深海探索動作頻頻。2005年,“大洋一號”科考船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