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峰】臺北的垃圾傳奇

當市民的分類回收做得好的時候,政府說謝謝大家,接著降低垃圾袋的價格。這個錢本來就是拿去處理垃圾,市民節省下來之后,政府立即回饋給市民。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社會在共同決策之時,也共同承擔后果。如果說算賬,不是單純看垃圾發了多少電,還要看其他社會成本,比如因垃圾焚燒引發的疾病、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等問題,這很難用數字衡量。

對話嘉賓:林正修(臺北市民政局原局長)

垃圾回收是個接力賽

王石:我對臺北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感性認識源于臺灣電視臺的一次參觀,當時垃圾分類回收收入占它資金來源的三分之一。我很驚訝,沒想到垃圾分類回收有這么大的收入。臺北的垃圾分類政策是怎么出臺的呢?

林正修:大概在16年前,臺灣學習了德國的押瓶費制度。比如,政府在牛奶賣出之前就跟廠商先收了處理瓶子的錢,賣了100瓶、回收90個瓶子,就只能退給你90個瓶子的費用。當時有人罵這簡直像抽稅一樣。

臺北市更有戲劇性。以前隨水征收垃圾處理費,相當于用多少水收多少垃圾費,這樣不合理,比如洗車場沒有多少垃圾,可是用水多,交的垃圾費也就多。馬英九接手市長以后,臺北改用隨袋征收的辦法,就是將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