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獎風波折射公共精神空間問題
一位詩歌獎獲獎人,有幾首“零度抒情”之作廣泛傳布,并在網上被嘲諷性地命名為“羊羔體”,成為魯迅文學獎爭議的集中體現。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今年的魯迅文學獎,一經發布就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而且爭議、異議的聲音,遠遠高過了附議、贊議。魯迅文學獎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失去轟動效應的文學,贏回一個短暫的轟動效應。這短暫的轟動,在文學與社會之間再劃一道刻痕。
一位詩歌獎獲獎人,有幾首“零度抒情”之作廣泛傳布,并在網上被嘲諷性地命名為“羊羔體”,成為魯迅文學獎爭議的集中體現。相比之下,其他獲獎人及獲獎作品,未被強烈關注,但這種社會反應,與其說代表了人們的認可,不如說代表了人們的漠然。
在強烈非議與完全無視之間,后者更加真實地代表了人們對魯迅文學獎的態度。對某一獲獎人的強烈非議,并不表明對評獎的熱切關注,那只是人們尋找了一個證據,表明自己對這一評獎采取完全無視的態度是多么合理。
客觀地說,被非議的詩歌獎獲獎人,其詩歌形象幾乎被幾首“零度抒情”之作定格,并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