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蓄水,“應該實現!必須實現!”

在眾多支持者看來,既然條件具備,水不蓄上去便是白白流走,少蓄一米水,一年便少發兩三億度電。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175米是三峽工程的正常運行水位,……這不僅是對工程本身負責,也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這還意味著,在經歷2008、2009 年兩次沖擊未果后,三峽蓄水進程的高歌猛進勢頭,終于得以善始善終。

三峽庫區,一位行人在風雨中艱難地走過175米水位標志牌 (CFP/圖)

事不過三

175米,這是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以來第一次企及的高度,盡管作為設計指標和必須達到的任務,它已整整高懸了數十年。

10月26日,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在大壩壩頂正式宣告目標成為現實,他的身邊,來自國務院三峽辦、水利部、環保部等的官員,不遠千里,目擊了這一特殊時刻。

這也意味著,在經歷2008、2009年兩次沖擊未果后,三峽蓄水進程的高歌猛進勢頭,終于得以善始善終。

按照最初設計報告,三峽工程擬于2003年圍堰擋水發電,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終蓄至175米,而現實的情形是步步提前,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即開始沖擊175米。

回憶2008年第一次沖擊未果的情景,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坦言,雖然當時175米蓄水已具備了條件,但在蓄水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崩岸和小滑坡,也出現了4.1級地震,“有些房子建在土基上,不是巖石基礎,水一泡,就沉陷,有些房屋也會出現裂縫,當時有1萬多人受到影響”,加之當年汶川地震的背景,“最后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的領導就不讓往上蓄了”。那時,最高水位定格在172.8米。

第二年的9月15日,三峽蓄水再度開啟,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陽湖水系遭受嚴重干旱”,鄭守仁說,為緩解下游旱情,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給下游補水,“蓄水后期,長江來水偏枯,基本是來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沒能蓄到175米”。

更要命的是,這次甚至只到了171.4米。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對南方周末記者反思,“專家研討認為蓄水起始期可能晚了一些,如能提前可能都不是那個(蓄水失?。┙Y果了。”

對于彼時的三峽集團而言,壓力不言而喻。因為“只有達到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