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的前世今生三峽水位論戰始末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250米“空想”
1918年,孫中山在其完成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三峽工程的最初構想。彼時“革命尚未成功”,此事淪為粗略的“總理遺夢”。
1933年,國民政府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提出在葛洲壩和黃陵廟分建兩座低壩,其中西陵峽中段的黃陵廟提高水位20米。其時山河尚未一統,設想束之高閣。
直至抗戰末期,三峽夢再度燃起。1944年,“潘綏報告”與更為知名的“薩凡奇計劃”先后出爐,二者都是國民政府請來的美國專家領銜編制,俱為高壩大庫。
薩凡奇有兩個推薦方案,一為壩高250米(蓄水位一般低于壩高數米),一為225米。如今175米回水,已抵達重慶主城區,薩氏方案若付諸實施,“陪都”無疑將被淹掉。
后來中國專家幾乎無不視之為“大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