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新說(十三):樓市如何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通過農民土地資源和城市居民資本融合交換,才能構筑健康的房地產市場,打破戶籍界限,填平城鄉鴻溝,消除內需不足、產能過剩。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通過農民相對富足的土地(空間)資源和城市居民相對富余的資本進行融合交換,才能構筑完整、均衡、健康的房地產市場,也才能徹底打破居民、農民的戶籍界限和填平城鄉鴻溝,所謂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矛盾將不復存在。
經濟發展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滿足人們多層次的、不斷增長的需求。改革開放的歷史,從需求角度,也是回歸以人為本、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和滿足消費的歷史。
美國經濟的70%靠內需,在我們這個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才是經濟發展真正的、持久的動力,只有體現為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增長才有實際意義。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現在所謂發展和改革的瓶頸,正是從吃穿等溫飽需求向行、住、娛樂、積累財富為需求過渡的瓶頸。
對于城市人口,消費升級主要表現為汽車和住房。住和行都需要占用空間,行路難、停車難司空見慣,導致有的城市車牌、車位甚至貴過汽車本身,這是動產使用造成的空間供求矛盾。由于大城市規模無序擴張,單中心的規劃和過分集中的功能讓出行成本居高不下,每人每天數小時的長途奔波實屬被迫消費,于國于民都是一種巨大浪費。
為解決交通擁堵,廣州等地從電動自行車、摩托開限,北京也在部分繼續奧運期間的限行政策,本質上都是在剝奪動產使用權——路權。美國汽車擁有量超過人口的70%,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