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語言大合唱
五湖四海各國外語全然融入綿軟的滬語和鏗鏘的官話,成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背景音
五湖四海各國外語全然融入綿軟的滬語和鏗鏘的官話,成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背景音
“來叫克姆(Come)去叫谷(Go),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爺叫潑茶(Father)娘賣茶(Mother),紅頭阿三開潑渡(Capital)。”
19世紀中葉,葉澄衷還是黃浦江上的小艄公,因為給洋人主顧撿回遺失在船艙的公文包,最終被點化成上海灘第一代民族資本大亨,為了跟洋人做生意,他開口說起洋涇浜英語。
“在我想象中,那個時代的上海到處響起不同的語言。”周兵執導的紀錄電影《外灘佚事》中,夾雜著英、法、日等多國語言,“上海本身就是多元的,由各色各樣不同的人組成,世界上幾乎所有族裔的人群都來過上海,據說連毛利族都曾在上海生活過。”
1843年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時,登記在案的外國人為26人。英(1845)、美(1848)、法(1849)租界相繼辟設,隨后英美租界合并(1863),外國人來滬漸多,至1895年上海外僑已超過五千人;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其后外國人數增加迅速,差不多每十年增加1萬,1931年外僑總人數超過六萬,此后幾年保持在六七萬之間;1937年之后,大批日本人涌來,上海外僑總數迅速膨脹,1942年達到高峰的150931人。
那些年代,形形色色的外僑,年復一年來上海生活、工作、開廠、經商、辦學、傳教、出版報紙,跳舞、打獵、劃船、賽馬,當然還有走私、販毒、犯罪,他們有自己的俱樂部和活動圈子,華燈齊放的夜里,觥籌交錯,歌舞升平,各國鳥語嘔啞嘲哳,融入浦江汽笛和大自鳴鐘的交響聲浪中……外僑將世界各國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帶到上海,使這里成了外國氣息最濃的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