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譯制廠 記憶之中最美的聲音
從十年浩劫的荒蕪中走出來,文藝界擺脫了僅有八部樣板戲和幾部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蒼白面貌,譯制片重新打開了中國人看世界的窗口
從十年浩劫的荒蕪中走出來,文藝界擺脫了僅有八部樣板戲和幾部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蒼白面貌,譯制片重新打開了中國人看世界的窗口
丁建華的聲音從門口飄進來,她的喉嚨比她的臉龐年輕30歲。
這就是配音演員的幸運之處,聲音比容顏持久,當這些美麗的聲音被錄制定格,它們就具備了與時間抗衡的特質,提到譯制片,人們自然就想起了他們的聲音。
這是一長串經典名單:《茜茜公主》、《簡·愛》、《佐羅》、《尼羅河上的慘案》、《化身博士》、《魂斷藍橋》、《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遠山的呼喚》、《望鄉》、《追捕》、《虎口脫險》、《飛越瘋人院》、《后窗》、《王子復仇記》、《孤星血淚》、《警察與小偷》、《天鵝湖》、《廊橋遺夢》……上海電影譯制廠(以下簡稱“上譯”)在中國演藝史上絕對是無法抹去的一筆,約三十年的時光,它們幾乎是外來電影中唯一的聲音,至今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成為整整一個時代的聲音記憶。
譯制片曾經“唱堂會”?
早期的譯制工作,目的是“為無產階級司令部研究國際階級斗爭新動向做參考”,另有一說則是“為樣板團在藝術上做參考”。所以當時的譯制電影作為“內參”,只有少數人有權觀看,譯制廠有幾條鐵的紀律:第一,工作不能跟任何人說,包括自己的家里人;第二,任何情況下不許提影片的名字,只能說它的代號,比如《羅馬之戰》叫十七號片。第三,劇本不許帶出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