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走了,島還是他的
伯格曼在島上取景拍攝了四部劇情片,兩部紀錄片;他買下一些舊房子改建成住所、工作室、電影院,晚年定居于此,2007年在此終老,葬在島上惟一的教堂墓地。
責任編輯:馬莉
白墻紅窗紅門的房子,門外放著一張藍色的長凳,每到夏天下午3點,伯格曼就在這里等著琳一起看電影。 (李宏宇/圖)
斯德哥爾摩,阿蘭達國際機場。
我來這里是為了瑞典一個最著名的人,已故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
從阿蘭達機場出發,乘坐雙螺旋槳的小型飛機向東南飛越海面,40分鐘后到達哥特蘭島——波羅的海上最大的島 嶼——西 岸 的 維 斯 比(Visby);從維斯比機場乘車北行,五十多公里后抵達法羅海峽的渡輪碼頭。不遠的對岸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法羅島。
1960年,為拍攝影片《穿過黑暗的玻璃》,伯格曼和他的攝影師來到法羅島看景。那時候這個小島還是瑞典的秘密軍事基地,游人不準上島。他本打算去蘇格蘭的奧克尼群島取景拍攝,但為了省錢,制片人要他來法羅島看看。伯格曼抱著“就是去看看,回來也好交代,拍戲還是去奧克尼”的想法來了,卻愛上這里。“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形容這些,”伯格曼在自傳《魔燈》里寫道,“只能說我終于找到了我要的景觀,甚至可以說,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如果說這世界上真有一見鐘情這回事,我對法羅島的感覺就是如此。”
之后他在島上取景拍攝了四部劇情片,兩部紀錄片;他買下一些舊房子改建成住所、工作室、電影院,晚年定居于此,2007年在此終老,葬在島上惟一的教堂墓地。
2004年,島上一些熱心人自發組織了名為“伯格曼周”的活動,后來逐漸由“伯格曼中心”接手負責。每年6月,仲夏節之后,法羅島的日出時間是凌晨2點半,而日落時間是晚上9點;島上的人就多起來,從五百多常住居民的寂靜小島,變成五千多人的度假勝地。伯格曼周就在6月底7月初舉辦,放電影、辦講座、組織觀眾參觀當年伯格曼拍電影的外景地。李安、文德斯等著名電影人也曾做客伯格曼周。
今年7月,受瑞典使館文化處的邀請,我與來自英、美、德、俄羅斯和印度的另外7位記者、影評人,成了頭一撥造訪伯格曼周的國際媒體人。法羅島上的伯格曼故居和他的私人電影院,也是第一次向國際記者開放。
伯格曼夜半醒來時記錄自己夢境的小桌,桌面上密密麻麻的筆跡如迷宮一般。 (李宏宇/圖)
拍賣場的奇跡先生
去年6月,英國的克里斯蒂拍賣行大宗地產部掛出一件不動產拍賣品。那就是伯格曼在法羅島上擁有的四處房產——離海灘咫尺之遙的寫作小屋,位于漢馬斯的伯格曼宅邸,位于丹壩的住宅、私人影院、影片倉庫和一處改成居室的舊風車,還有安根的一套傳統哥特蘭式宅院。
伯格曼在1967年買下他在法羅島的第一處房產,到1993年,他賣掉斯德哥爾摩的房子,把所有東西都搬到這個島上。在上世紀70年代的遺囑中,伯格曼就決定死后賣掉自己所有物品,把錢分給繼承人——8個子女和一個孫子。“這是我的愿望,不要討論,否則會傷感情。”他這樣寫道。
這一年,哥特蘭島和法羅島地方政府剛成立了“法羅島伯格曼中心基金會”,當地人把島上一所廢棄的小學校舍捐給了伯格曼中心?;饡闹飨褪侨鸬淝笆紫嗫査?,他在島上擁有自己的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