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中國和對民族主義的批評(節選)
在泰戈爾抵達上海那天出版的一篇文章中,茅盾聲稱:“我們決定不歡迎大聲歌頌東方文明……對于受國內軍閥主義和國外帝國主義壓迫的我們來說,沒有時間去做夢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平客 實習生 向婷婷 吳諾唯
今年5月,一位印度工人正在清洗泰戈爾的塑像。明年是泰戈爾誕辰150周年,印度將有很多慶?;顒?。 (東方IC/圖)
泰戈爾是1924年4月12日抵達上海的。通過英文的譯作和一些譯自英文的漢譯作品,他的作品在當時中國的文學圈子里非常聞名。
泰戈爾在北京的演講是當時的講學社組織、由梁啟超介紹的。在這次行程中,與泰戈爾關系最近的人是兩位杰出的現代作家胡適和徐志摩。泰戈爾的詩歌因英文譯本中的《吉檀迦利》,和他以日本俳句風格寫作的短詩中,對“自由體”形式的使用,尤其受現代中國作家的關注。
參與邀請泰戈爾訪華的人還有唯心主義哲學家張君勱及梁漱溟。張那時剛因歌頌唯心主義哲學的力量引起了一次爭論。梁漱溟是鄉土生活的仰慕者。
泰戈爾在這場北京演講中,既有自己的仰慕者,也有自己的批評者。
那時,中國知識界正圍繞傳統儒家文化問題進行分化。一群新的現代主義者正吵著要與舊文化進行根本性的決裂。對他們來說,在訪問期間圍繞泰戈爾的圈子太過于附著于傳統的習俗和形而上學。以郭沫若、茅盾和聞一多為首、受到魯迅支持的這些批評家,就像泰戈爾后來評論的那樣,“決意誤解”他。
《小說月報》刊登了兩期“泰戈爾專號”。但中國的絕大多數討論都是以泰戈爾的英文作品和翻譯的相當有限的作品為基礎的;沒有人知道泰戈爾極為多樣的、以孟加拉語寫作的詩歌和散文作品。
在泰戈爾抵達上海那天出版的一篇文章中,茅盾聲稱:“我們決定不歡迎大聲歌頌東方文明,把我們的年輕人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