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之思(上)--日本全民“潔癖”如何煉成
在綠色浪潮來襲的今天和未來,我們究竟超越了日本什么,又落后了日本什么,依舊值得追問。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日本社會環保意識得以固化并傳承,這得益于日本“四大公害”造成工業污染的教訓,得益于不斷完善的法律,得益于日本人習慣于遵守規則的國民性格,這使得整個社會如同工業流水線一般程序化運作。
中國崛起的十年,和日本“失去的十年”,在2010年8月,終于有了最直接的碰撞:中國的經濟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
日本遺憾,中國警醒,但數字上的高下,并不足以概括全部事實。
在綠色浪潮來襲的今天和未來,我們究竟超越了日本什么,又落后了日本什么,依舊值得追問。
南方周末記者為期半月,深入日本社會,遍訪各界,還原真實的中日差異。“超日之思”專題將以上下兩輯的篇幅,超越數字高下,聚焦日本在環保、低碳等綠色領域的成敗利弊,以資后來居上者中國借鑒。
日本水俁病確認五十周年之際,母親帶著孩子悼念當年逝者。 (CFP/圖)
東戶山小學的環保烹飪課
在四十余雙眼睛的注視下,65歲的村井安成老師要在學生們面前變“魔術”——他要把烹飪臺上的苦瓜變成一個個“甜甜圈”。
苦瓜是這些四年級小學生們春天種下的,如今到了收獲的季節??喙仙L時,7名小學生還利用垂下的藤條,制作“綠色窗簾”,在教學樓外面遮擋陽光,降低室溫。環保烹飪課前,這些小學生站在講臺上,舉著室內外溫差記錄表,講述他們的成功實驗。
這是位于東京新宿區東戶山小學綜合學習時間的一項內容,幫助學生親近大自然。綜合學習時間是日本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重要載體,每周兩小時,讓小學生自行選擇喜歡的調查內容。
“有30%多的學生選擇環保。”位于東京的環境保護交流中心代表森良說。
與中國環境教育注重科學知識不同的是,日本的環境教育更傾向于“體驗”。這種環境教育有很強的實踐性。為此,有的學校在校園里開辟一塊田地,學生們種植水稻;有的則帶領學生到垃圾處理廠參觀廢品回收發電的過程。&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