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熱熱鬧鬧,自己卻愴然涕下” ——游走于文學與政治之間的官員們
詩歌與政治有時也能相得益彰。除了做官能擴大詩名之外,寫詩亦能塑造一個官員的政治形象,或是便于其推行某項公共政策。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我的詩集,不知道我身份的人可能要認真看一看,但知道我身份的人拿到手就會想,官員的詩都是附庸風雅,隨手就丟了。這樣,我就與許多讀者擦肩而過。”車延高說。
詩歌與政治有時也能相得益彰。除了做官能擴大詩名之外,寫詩亦能塑造一個官員的政治形象,或是便于其推行某項公共政策。
2009年4月,時任青海省副省長的詩人吉狄馬加在西安朗誦詩歌。 (CFP/圖)
11月9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將在浙江紹興頒獎。這一屆最受關注的獲獎者無疑是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車延高,他因詩集《向往溫暖》榜上有名。
因為官員身份,車延高獲獎的消息引起許多爭議,一些網友將其歸納為“羊羔體”,另一些網友給予消極肯定:總比腐敗強。文藝批評者草暖認為,理性地說,相比《徐帆》、《劉亦菲》等詩,車延高別的一些詩還不賴。
在當今中國龐大的公務員群體中,車延高這樣的作家、詩人官員群體,人數并不算多。不過,從陜西神木前縣委書記郭寶成,到青海省委宣傳部部長吉狄馬加、山西省副省長張平,每一級別的官員中,又都不乏知名人物。
這些官員身上,或許承接著中國的一個政治傳統。古代官員多為文人出身,而文人惟一出路就是仕途,很多官員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詩人,留下文名者亦不少見。
但從車延高獲獎引起的爭議看,公眾往往更關注他們的官員身份而忽視他們的作品。“附庸風雅”,是他們被公眾貼得最多的標簽。那些論斷或許過于簡單,對于這些游走在文學與官場的官員而言,政治與詩歌,真的只是在逢場作戲嗎?
“干著毫無詩意工作的詩人”
湖南常寧市委書記胡丘陵,亦是車延高的同道。他為自己的詩歌和小說專門設立了網站,命名為“第三代政治抒情詩”工作室。在自我介紹中,胡丘陵如此描述自己:一個身邊熱熱鬧鬧自己卻愴然涕下的人,一個干著毫無詩意工作的詩人。
胡丘陵將自己的作品定位于政治抒情詩。他在作品《1998,長江大洪水》中,這樣寫道:“……好在總書記手里的那只半導體/磁力很大/將全國的勇士、鋼鐵和沙土都吸引過來/以天安門城墻的堅固/迫使攀越樹尖與屋頂的氣勢/低下頭來……”
胡丘陵還寫下過《2008,汶川大地震》、《長征》等。他常以“國家大事”、“天下大事”為題做詩。他的文字已經跳脫出官方的話語體系,但在立場上則與官方主流價值保持了一致。
“我有一些個人愛好,應該說不影響自己的工作。相反,我認為每一個領導干部應該有自己正當的愛好。”他說,“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一些時候,詩人書記車延高也將官方的重大事件入詩。“抗冰雪、抗震、奧運會,我都會讓我的筆站起來說話。&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