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繼偉 火山口的舞蹈者
匯投即將成立的消息公開后,英國等國紛紛表示“政治上”與經濟安全上的關注,意味著匯投全球布局之路崎嶇多艱。
在這個關口,樓繼偉一直保持沉默,他刻意的低調與中國外匯投資公司的急進交易形成鮮明對比
沉默的舞者
不管愿不愿意,不管多么低調,樓繼偉注定會成為中國金融界關注的熱門人物,因為他所執掌的公司——中國外匯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匯投公司)關系到中國外匯儲備使用方式的轉型,關系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戰略布局,關系到央行市場化利率的形成,甚至關系到國際投資市場的格局。
盡管樓繼偉并未如外界傳言的那樣在2005年成為新任證監會主席,但他仍然未能擺脫成為火山口的舞蹈者的命運,只不過換了一座火山。
中國外匯投資公司尚未掛牌,其參股黑石私募股權基金的第一單生意已經引起激烈的爭論,人們的態度水火不容,其間沒有中間派立足的任何可能性。
如果有什么比這個新聞爭議更大,那就是發行特殊國債購買外匯儲備為匯投公司籌集資本金。關于發行特殊國債是否合法有效,再次爆發出如潮的爭議。這個時候,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樓繼偉都曾經問計的學者們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紛紛出面表態,支持特別國債動議,并且對發行的好處大加贊頌,但樓繼偉卻依舊一片沉默。緊接著,近日傳出新消息,籌備中的匯投公司可能參股全球最大的采礦業公司必和必拓。
樓繼偉刻意的低調與匯投公司交易的急進形成鮮明對比??梢韵胂?,埋頭進行戰略布局也許是決策層與樓繼偉本人此刻最關心的事,特別國債的動議之所以能夠推出,是因為已經征求過從上到下以及相關各部委各方意見,既然已經是成議,對付輿論壓力就不是樓繼偉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體制內的最佳人選
如果非要給樓繼偉貼上標簽,我們可以說他是個體制內的市場派、專家派,樓繼偉和現任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建行董事長郭樹清,都是“市場派”的核心人物,是80年代在政壇初露鋒芒的一代體制內市場派官員的代表。不得不再次提到周小川、郭樹清,以及老一輩的“吳市場”。這一代市場派與“吳市場”都頗有淵源,樓繼偉也不例外。
上世紀80年代末,吳敬璉受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之邀為分稅制與財政包干設計市場配套措施,隨行的樓繼偉受到朱镕基的賞識,這可以從1988年到上海擔任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這一橫空而來的履歷得到印證。
朱镕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時候,樓繼偉擔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期間參與設計了影響深遠的1994年稅制改革,是當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牽頭人;而朱镕基于1998年組建新一屆政府時,樓繼偉從貴州省副省長任上回京擔任財政部副部長。
作為二十余年中國財稅改革的親歷者與重要參與者,樓繼偉既熟知中國經濟癥結,又以財政官員的身份對金融業、對資本市場屢屢建言,人脈廣泛,能力受到公認,無怪乎有人認為,沒有誰比樓繼偉更適合擔任匯投公司董事長的職務。
樓繼偉讓人印象深刻的論述包括呼吁建立公共財政。去年接受央視采訪時,他花了大段時間介紹財政部是怎么從細節出發,通過對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采購等進行集中改革,使得財政資金從分配到使用開始形成一個規范的過程。直面鏡頭,他說出了“自由裁量權不受制約意味著腐敗”這樣的話。
在金融領域,樓繼偉同樣也有一系列讓人印象深刻的發言。比如認為中國市場不夠深化,所以無法實現利率自由化;比如建議以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市場利率基準,在還沒有合適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時,重新推出國債期貨相當于賭博;比如呼吁國有商業銀行不能再吃免費午餐等??梢?,樓絕非不敢言之人,目前不言,是時機未到。
樓繼偉是體制內財政金融一肩挑的人士,但并不是經過市場摸爬滾打的專業投資家,這使國人對于由他率領龐大資金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鯊魚競爭產生了合理的疑問。這些外匯儲備隸屬民財,納稅人關切在情理之中。
不過這樣的疑問就像天問,永遠沒有找到答案的可能性,樓繼偉是在體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挑選到的最佳人選。正因為人才選擇的畫地為牢,人們對于匯投公司能否成為一家有競爭力的由專業人士掌舵的公司,仍然可以提出同樣合理卻無法解答的天問。
樓繼偉面臨考驗
匯投公司能不能如愿成為中國的淡馬錫公司,也是未定之數,18%的年收益率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匯投面臨的壓力一是境外群狼,目前全球范圍內“巨型國家基金”總額約有23000億美元,阿聯酋、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挪威等國家,都擁有數千億美元由政府管理的投資基金,在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市場與新興市場跑馬圈地。
另一方面,世界范圍的保護主義風潮正在涌起,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受阻,說明中國在發達國家的資源性企業的收購參股受到了保護主義的威脅。匯投即將成立的消息公開后,英國等國紛紛表示“政治上”與經濟安全上的關注,意味著匯投全球布局之路崎嶇多艱。
客觀地說,匯投公司所面臨的壓力遠遠大于匯金公司,匯金公司以救世主的身份入股中資銀行得到100%以上的回報率,讓謝平先生頗為自得,但喜劇結局全拜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人民幣升值所賜,從某個層面上說,正是低價參股這些壟斷性公司,使匯金較為輕松地獲得了壟斷性收益,換個“匯玉公司”,結果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但匯投公司恐怕沒有這樣的好運,他們如果參股國內資源、金融等壟斷企業,則與外匯多樣化投資目標背道而馳,而且還將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因而可能遭到從金融界到民間的巨大敵意。進一步說,境內投資將令匯投公司的存在失去價值,成為與民爭利的另一個工具。
此次閃電參股黑石,匯投公司從決策到組織架構到專業素質遭到全方位詬病,主要質疑包括:以30億美元購入不到10%的無投票權、鎖定四年的股權單位是否值得?從今年5月1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樓繼偉、中央匯金控股公司總經理謝平與黑石大中華區主席梁錦松見面,首次提出入股計劃,到5月20日簽下投資協議,以世界罕見的速度進行大宗投資決策原因究竟是什么?期間是否經過了必要的程序,是否有專業人士的把關,還是僅僅因為信任梁錦松?
更令人尷尬的是,匯投與黑石甫簽協議,就傳出了黑石入股中國藍星公司的傳聞,雖然有關方面澄清黑石并未正式參股,但已有事實證明黑石對中國區的投資已是司馬昭之心:今年年初,黑石集團宣布在香港開設私人股權業務辦事處,以擴大公司亞太地區投資規模,邀請香港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出任黑石大中華區主席。為了追趕凱雷等對手,黑石已經在中國開了兩家辦事處,現在他們急于找到突破口。
如果事實果真如外界所料,與匯投公司的關系成為黑石在中國市場的敲門磚,那么匯投毫無疑問做了蝕本買賣,他們還不如直接投資境內優質企業為民生財,而不必遠兜遠繞承擔匯率風險與苛刻的條件通過黑石進行。
黑石公司轉手投資中國內地市場的行為,已經使匯投公司受到嘲笑,激起了一些人士的不滿,政府內部各派的意見也開始針鋒相對。樓繼偉面臨著成為外資在中國境內代理人的巨大風險。還是先把淡馬錫美夢放到一邊,先學會不輕易上國際資本大鱷的當吧。
從樓繼偉的年齡和經歷來看,掌舵匯投公司是他實現市場化抱負的最后一次機會,也是他擁有的最貼近市場的一個平臺。作為市場的信仰者,樓繼偉不會不了解在資本市場專業素質、市場直覺的重要性,成功的公司是相似的,失敗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成為哪一種類型的公司,只要想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就必然要走同樣的專業化、市場化、法治化路。以前體制內的財稅經驗,并不能夠保證樓繼偉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披荊斬棘。如何以目前的國家公司身份,打造出一個市場化的內部環境,是對智慧、平衡能力、勇氣的考驗。
對樓繼偉個人來說,擔任匯投公司董事長是實現市場化理想的最后機會,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二十多年改革之后的走向世界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