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新說﹙十四﹚:中國有條件讓家家都住上別墅
即使按現存居住面積算,全國老小每人約能分到150平方米占地面積,扣除公共空間,達到人均一間20-50平方米獨立房、戶均一套別墅標準也不難。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橫看成嶺·樓市】
真正稀缺的不是土地本身,而是缺乏一套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制度
開放的市場體系中,富足和稀缺都是相對的,通過市場這個交易平臺,價格作為最真實的信號可以調節資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凡是市場化比較徹底的產品、服務領域,如吃、穿等都是發展最均衡、人民意見最少的領域。
計劃經濟和偽市場經濟正是以“產品短缺、指標高價”為表現形式。房地產領域的偽市場化,實際是土地資源的偽市場化,導致各利益主體不公平競爭,少數人擁有特權、多數人無權。無論是政府直接定價的經濟適用房、限價房,還是限制戶型、比例的90/70、禁別墅,或者限制身份的小產權房,限制需求的第二套房貸等系列政策,都是源于計劃經濟思維的變相糧票。
不知從何時起,“建設要占用耕地”成為一種荒謬的思維定勢,由此還導出子虛烏有的“房子、肚子”之爭,其實工業和居住未必要占用肥田沃土,很多廠房、住宅都可以蓋在荒地、山地甚至廢棄地上。
從數據上看,全國人民家家都住上別墅是土地(空間)容量完全能夠承載的:即使不包括可改良的大片沙漠化、石漠化地帶,全國還有超過40億畝可利用荒地,這個數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