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我已經進入了得罪人的時代

40歲之后我就已經非常明確地說過,我要進入到得罪人的時代了,一個做新聞主持人,一個做評論員,如果被所有人喜歡,那是一種悲哀。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吳諾唯

網絡有天使和魔鬼的一面。我被自殺、被升官都是網上出來的,但是我從來沒有因為我經歷過它帶給我魔鬼這一面,就否定它天使這一面。我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天使這一面更可貴。因為中國一定會一步一步走向民主的進程,提前讓每一個民眾在互聯網里找到這樣的味道,非常有價值。——白巖松談網絡 

白巖松在看《新聞1+1》自己的評論。他說,一個做新聞評論的,如果被所有人喜歡,那是一種悲哀。 (CCTV/圖)

2009年元宵節,央視新臺配樓大火當晚,白巖松就在馬路對面。

那天是《東方時空》老《東方之子》節目組的聚會,他要從東邊趕到西邊,當晚十點,他要直播《新聞 1+1》——這是2008年3月24日,央視新聞頻道開創的一項“新聞+評論”的直播節目,每周一到周五,每次30分鐘。

幾十分鐘后白巖松沖出重圍,給新聞中心梁曉濤主任打電話,告知火災情形,并希望報道,梁曉濤的答復是:已派記者趕赴現場,會翔實記錄。“如果直播,導語我都想好了——‘本臺最新消息,本臺記者報道:本臺著火了……’。”這是白巖松在新書《幸福了嗎?》里提到的一段往事。

《幸福了嗎?》是他十年來的第二本書,上一本書是《痛并快樂著》,那時白巖松32歲,滿頭黑發,很瘦,相信更多的東西在遠方,書的結尾他引用了一首詩:“相信未來”。

十年過去,白巖松開始控制體重,他辭去了三個制片人的職務,只保留了一個“新聞評論員”的名頭。

“十年前我對未來非常樂觀,十年后我要提醒自己‘必須相信一些’。”白巖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幸福了嗎?》的開篇,是白巖松對2001年美國“9·11”時央視甚至中國媒體“失語”的耿耿于懷。近十年過去了,白巖松們一直在努力不“失語”。

“新聞不能僅僅寄托在理想主義者身上”

南方周末:在《痛并快樂著》的后記里,你希望40歲的時候很多問題已經沒有了,你當時擔心的是哪些問題?

白巖松:那些沒法用數字衡量的目標,比如尊嚴、幸福、民主、自由等等。改革三十多年了,我們汽車、房子都有了,但是一些你期待的東西還沒有隨之而來。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做一個什么樣的既得利益者?你可以依賴你以往取得的某些東西,讓自己的利益獲得很好的保障。但如果你要向前走,你就不能做一個既得利益者。

我以前強調新聞記者應該有推動社會進步的成就感,我現在用的是卑微的成就感,過去我在乎聲音的力量,現在我在乎萬千聲音中的一個。

今年有一次在人大給學生上課,我講了一句話,人要信點什么,雖然你很聰明,你知道你信的東西不一定對,但是逗自己玩也要讓自己信點什么。我起碼還在信,新聞有助于社會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

南方周末:《東方時空》和新聞評論部飄揚的理想主義,在這十年處于很艱難的境地,你怎么看這個變化?

白巖松:我當然很懷念那個時期,但我對很多人說,不要再拿《東方時空》說事了,不要再拿新聞評論部說事了,有些東西也該有更大的進步。

說理想主義的時候,往往寄托在一兩個理想主義的領頭人,帶著一群理想主義的人向前沖,有很多粗糙的地方。大家記住的是成功的東西,有很多不成功的東西,大家故意地、粉紅色地淡化了。

那個時候只是小團隊去拓寬了某些空間,現在我們在更大更新的平臺上去思考問題。未來的新聞發展,不能僅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