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市長約翰·斯杜達勛爵:向好的競爭和好的企業開放

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最好的環境,讓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能在這里順利地開展他們的業務

                倫敦金融城市長約翰·斯杜達

 

    在倫敦市中心,有一個特殊的城中城——倫敦金融城,又稱“平方英里”。這里聚集著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機構,它的行政長官就是倫敦金融城市長。
    這個職位的稱號,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拉丁文《上帝主修書》。1215年通過的《約翰國王大憲章》規定,倫敦金融城市長每年都要進行選舉。
  從13世紀起,當選集權力、富豪、地位、榮譽于一身的倫敦金融城市長,是每一個英國人、每一個商業行業公會官員以及每一個貴族的夢想,更是英國人日常的議論話題之一。
  在倫敦金融城,倫敦金融城市長是國王之下,萬人之上的執委,也是倫敦金融城新興碼頭的海軍指揮官和英國城市大學的榮譽校長。
  當他邁出倫敦金融城到外邊處理公務或到國外出訪時,享有內閣部長的待遇,它是英國的一個“國家符號”。 
  市長官邸位于沃布汝克大街。這是一幢沒有門牌號的傳統英國古建筑,金碧輝煌的壁畫,墻上大幅的油畫,厚厚的地毯,精美的鑲邊瓷器。身著傳統禮服的管家彬彬有禮又面色冷漠地侍立一旁,讓人恍然回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貴族社會。據說,這里每一把椅子至少都有300多年的歷史。
  倫敦金融城市長的選舉是英國的年度大事。直到2004年之前,推選倫敦金融城政府官員的特權,仍限于倫敦金融城的交易商、在倫敦金融城有辦公場所的律師和會計師等合伙機構,以及7000多名居民。
  2005年出現了新動向,最初幾輪選舉的選舉權已經擴大到包括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和證券公司等另外5000來家企業。
  大英帝國和昔日貴族的榮光逐漸褪去。然而,在這塊“平方英里”,聚集了匯豐、渣打、美洲等等世界最著名金融投資機構,是除華爾街之外另一顆最古老、最重要的金融業心臟。

上任以來拜訪過23個國家
  2006年11月,英國著名會計師約翰·斯杜達勛爵接替白樂威出任倫敦金融城市長一職。有意思的是,近些年幾任金融城市長無一例外都有在華多年的工作經驗。斯杜達勛爵曾任普華永道中國區執行主席,出版過一本風靡英國商界的書——《新絲綢之路:在中國生意成功的秘訣》。
  斯杜達頭腦敏銳,態度謙和,有一種職業性的嚴謹和精密。預定的采訪時間一到,他立即起身,握手告別,迅速切換到下一個日程安排,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如今,他的職責是代表金融城和促進金融城內銀行、保險、證券管理、會計、股票經紀業的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金融業務都是全球性的,所以,我必須代表英國的金融行業,和各國做不停的交流?!?BR>  每年他有120多天在世界各地公務旅行,上任以來已經拜訪過23個國家。今年,他二度來到中國,6周前,他正在四川和重慶。
  “現在很少有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幸運的是,我的太太也住在市長官邸里。所以不管是禮節性的晚宴還是其他什么應酬,至少,我還能經常和她一起吃晚餐?!?BR>  斯杜達的職業生涯延續著一個成功職業金融人士的道路。在中國期間,他開拓了PWC在華業務,公司從60人擴張到1500人,如今PWC已經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了?!?BR>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國大學畢業生們對學習的強烈熱情。我很享受在中國的5年,兩年在上海,3年在北京。每天都有讓你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BR>
倫敦和紐約共同引領世界金融業
  人物周刊除了金融城市長的傳統職能,你個人作為這任金融城市長的計劃是什么?
  斯杜達:首先,是和那些與我們有商業往來的主要國家保持良好關系,同時和那些有意愿與我們合作的國家建立關系。這是每個金融城市長都要做的事。
  我個人特別關注的是,推廣金融行業職業能力的教育和培訓,包括會計師、律師、銀行家的培訓,例子之一是,我們在中國和CICPA建立了合作培訓項目,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數量非常少,只占從業人員總量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就有機會在全球范圍包括中國,幫助培訓金融領域的專業人才。
  我們有一個口號,“英國金融城,學習之城”——相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們有更多具有嫻熟專業技能的人才,尤其是金融業的人才。
  人物周刊推廣這個龐大的培訓計劃的目的是什么?
  斯杜達:在英國,我們有個專門的人力資源培訓項目——“技術共享改變生活”VSO國際人事交換項目,是一個國際性組織。我們想做的,就是讓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的人們也知道,如果他們想在這一塊得到專業培訓,可以用這個國際組織的資源。他們可以來英國學習和培訓,也可以通過在中國上海和重慶設立的培訓機構學習,或者通過互聯網學習。
  人物周刊:現在,紐約和倫敦為爭奪世界金融中心老大的位置競爭得很激烈。作為金融城市長,你希望達到怎樣的目標?
  斯杜達:人們總愛把倫敦和紐約相比較。但我認為這兩個城市之間不是競爭,不是賽跑,我們不這么看,我們所做的就是——在這里,在倫敦,為金融機構創造最好的環境。
  所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倫敦和紐約正在一起引領著世界的金融業。這證明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最好的環境,讓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能在這里順利地開展他們的業務。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實現什么呢?首先是開放,向好的競爭開放,向好的企業開放,沒有任何等級限制,這很類似于中國1979年開始的對外開放政策;第二是有好的人才和技術基礎;第三是規范性的市場環境。我們的市場是有紀律基礎的,但我們不像美國那樣有太多細節性的規范,美國金融市場的規范實在太恐怖了。
  人物周刊:倫敦的股票規范要比紐約寬松很多,這也的確吸引了不少公司到倫敦上市,問題是,你如何確保倫敦金融既保持開放,同時又對上市企業具有必要的震懾力呢?
  斯杜達:我們有幾條基本規則:一個公司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必須由兩人分任,執行總裁的任命由任命委員會決定,而非受主席制約,保障大多數非執行董事參與董事會,總之,保持權利的相互制衡。這就是一個合作型政府所做的。在這方面,我們有非常詳細的規定。

總部在哪里?上海。
業務在哪里?全世界!
  人物周刊現在,中英兩國在金融合作上并沒有到達高點,你怎么看呢?
  斯杜達: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兩國高層官員和兩國關系都在升溫。盡管距離遙遠,但是兩國的部長們互訪頻繁。此外,英國工商界一直在中國做生意,像HSBC、渣打銀行、保誠人壽等等,這幾年都進入中國開展業務,這都是積極的現象。
  今年,我兩次到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討我們一起合作的潛在可能。會談之后,總會有一些積極的東西冒出來,比如到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還有之前談到過的教育和培訓項目,還有合資企業,資本組織。4周前,我到廣州,渣打銀行在那里首先開展國內人民幣業務。
  人物周刊在金融領域,中國和倫敦金融城究竟可以怎么合作?
  斯杜達:倫敦是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中國是世界領先的制造中心,中國也希望能夠發展自己的金融服務產業,因為未來持續的發展需要強大的金融機構來支持。所以,英國和中國可以在這一方面有很好的合作。
  倫敦的成功基于它對競爭的開放,而中國發展這么快也是源于一直對外資開放。其實,外資企業的所有權早就國際化了,以HSBC為例,總部在倫敦,在香港受規范,所有權是一個英國的基金,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一家英國公司,它是個全球企業。保誠保險也是如此,它一半的業務在亞洲。百分之百的純粹概念已經過時了。你是意大利公司,你是法國公司,德國公司,這曾經是中國政府10年20年前的思維方式,他們曾經給了幾張銀行業務執照,一張給英國,一張給法國,一張給德國,一張給美國。這種做法現在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的企業往往是全球性的。
  人物周刊難道它們就沒有身份了嗎?
  斯杜達:不,它們的身份是國際化的,每個公司依然有自己的文化。中國企業會越來越多地走向國外,股份會被美國、瑞士、英國、德國的基金擁有,如果問誰擁有這家企業?答案是全世界擁有;他們的總部在哪里?上海。他們的業務在哪里?全世界!這才是變化中的世界趨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