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故事
祖輩的叱咤風云、一世梟雄已成歷史陳影,馮玉祥的后代多數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或逆或順
祖輩的叱咤風云、一世梟雄已成歷史陳影,馮玉祥的后代多數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或逆或順
“你的書,幫我們賺了一大筆啊”
家里來了陌生人,小貓顯得很興奮,跳到訪客的膝蓋上,撒嬌發癡起來。
自從先生馮洪達去世后,余華心一個人生活在這套靠近海邊的高級老干部寓所。一進大門,客廳里空蕩蕩的,都是一扇扇的門。
余華心收集石頭、彈鋼琴,還經常上網。在網上,她常常留心那些最新解密的史料。這些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名字曾和她的夫家、父家命運交織在一起。
她的父親余心清是馮玉祥的部下、隨軍總牧師,西北軍著名的“紅色牧師”,受到馮玉祥的重用,進入軍政界,曾奉馮命策動孫連仲起義,文革期間自殺。
余華心的母親劉蘭華也是一位民國奇女子,出身基督教家庭,是李德全在貝滿女中時期的同學。她是孔祥熙弟弟的未婚妻,那時孔家還只是山西一個殷實人家。未婚夫意外去世后,她發誓獨身,后來到美國留學,碰到當時比她小9歲的余心清。在余心清的猛烈攻勢之下,兩人結為夫婦。
說兩家兩代纏繞著的姻緣,老人冒出兩個字——“緣分”。1942年,余華心9歲時,她跟母親第一次去馮玉祥家做客,他“穿著一件粗布棉襖,很魁梧”。當時,馮玉祥還送給她一幅畫作為見面禮。
她和馮洪達結婚后,先生有時會發牢騷:“你看我父親從來沒有給我畫過畫。”馮玉祥和兒女相處的時間很少。重慶時期,洪達和母親住在鄉下,到美國讀書時又住校。
馮洪達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學習,后轉入巴庫海軍學校學習海軍專業。1953年回國在海軍工作。頂著軍閥家庭的帽子,在部隊一干30年,職位都沒變動過。文革期間,馮洪達被分到農場放鴨子。
文革結束后,余華心在海洋地質研究所打字。單位里評先進,余華心第一天被提名,第二天就拿下了。“后來我才知道,有個副市長的女兒向上級反映,說一個大官僚、大政客、大軍閥的兒媳有什么資格當先進?”
“我當時那個氣,四人幫都倒了,怎么還這樣對待馮家。”她給組織打了報告,提出要寫馮玉祥的傳記。批準后,余華心以借調的名義收集資料、調閱文獻、走訪馮玉祥的舊部。她一個人住在北京政協的辦公室里,花了一年多完成了書稿。
改第三稿的時候,她三天三夜都沒睡覺,一天寫一萬字,手指疼得厲害就用膠布綁起來,還是痛,“當時急著趕,就怕政策變,這書晚了就出不了。&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