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風潮中的李文化
李文化生于1929年,17歲參加革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家。他拍攝的《早春二月》、《紅色娘子軍》、《海港》等,觀眾都非常熟悉。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因拍《早春二月》而受到江青青睞的著名導演李文化(前排右一) (李晨聲/圖)
李文化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摯友。
李老師生于1929年,17歲參加革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家。他拍攝的《早春二月》、《紅色娘子軍》、《海港》等,觀眾都非常熟悉。
《早春二月》是根據柔石的小說改編的,導演是謝鐵驪,孫道臨、謝芳、上官云珠主演,李文化是攝影師,1964年上映。雖然《早春二月》被打成了“修正主義毒草”,在全國受到公開批判,但攝影師李文化卻因這部片子受到江青的注意,認為“拍得不錯,色彩好,畫面也講究”。她因此把李文化調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指定李文化擔任第一部樣板電影《南海長城》的攝影師。
影片還沒有完成,就被“文化大革命”打斷。李文化被八一廠的造反派轟回更加混亂不堪的北影,參加了一派群眾組織。
到葛琴家抄家
命運再次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當時因為不同程度地與“文藝黑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和李文化都很低調,被稱為“有組織的游魚”。不久,即被群眾組織的頭頭發現,如同《水滸傳》中命楊志下山立“投名狀”那樣,派我們倆去分管文學的副廠長葛琴同志家“抄黑材料”。
葛琴同志是中共老黨員、上世紀30年代的著名女作家。早在“文革”一開始即被羈押,去她家造反無異于“打死老虎”,不會有半點風險,在當時屬于最軟的任務??删瓦@也難壞了我們師徒二人,騎車一路商量,直到人家門口也沒商量出個結果。
我從未見過李文化著這么大的急,說死說活也不肯進去,一再推崇我“畢竟年輕”“有資格造反”,他自己實在是“勉為其難”。并一再保證在門口接應,絕不離開。實在沒法子,我只好硬著頭皮“孤軍深入”了。
想敲門,門卻虛掩著,根本沒關。屋里紙張狼藉,愈發顯得空空蕩蕩。室內一角,有一張破藤椅,半臥著一個老人,我猜這大概就是葛琴同志的丈夫——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翻譯家邵荃麟同志。我讀過他譯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深為他的譯筆折服。我吞吞吐吐地說明了來意,他生氣地說:“都抄了多少遍了,哪里還有什么材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