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對人性和智力的終極測試
對待深海的方式其實是一種人性的測試。深海物種生長很緩慢,不少要到生命周期晚期才能達到性成熟,繁殖數量也很少,如此脆弱的深海環境卻還被過度開發。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某種程度上,潛入3500米深海的技術難度并不亞于“神舟六號”飛船。
光怪陸離的深海生物。在深海底部生活著的微生物群占地球上總生物量的1/10
“永恒的黑暗、刺骨的嚴寒、巨大的壓力,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和令人驚訝的海床地形。這里隱藏著無窮無盡的神秘事物,真正是地球上最后的未開拓領域……要在那里享受熙暖陽光的撫慰實屬遙不可及,在這樣一個地心引力變得無足輕重的海洋世界里,生命遍布每一個角落。”
作為2007年在法國巴黎國家歷史博物館揭幕、今年先后移師中國上海和杭州兩地的全球公益科普巡展——“深海奇珍”展的序言,這段描述如今至少對11個中國人已不再是一種傳奇。
繼去年10月,我國首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進行1000米級海試取得成功后,今年7月,該潛器在3000米級海試中,突破3682.2米的全球海洋平均深度,最大下潛深度達3759米,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后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兩年間先后進行的37次載人深潛試驗中,我國共有3名潛航員和8名分別負責通訊、導航、勘探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下潛。
此時,距離1960年瑞士海洋學家兼工程師雅克·皮卡爾(Jacques Piccard)和美國海軍中衛唐·沃爾什(Don Walsh)乘坐直上直下的密閉球“的里雅斯特號”到達深度為10916米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整整半個世紀。
“蛟龍號”歸來后,其母船——“向陽紅09”船船長竇永林一手一個托在掌心上向媒體展示的杯子,是在深海大氣壓作用下,同一實物發生萎縮變形前后的兩個樣本。某種意義上,這既可以看作是深海給予勇敢靠近它的人類的紀念品,也可以看作是深海給予試圖靠近它的人類的一個震懾。
賭徒與懦夫之間
位于深潛器最前方可乘坐3人的鈦合金載人球殼能承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