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敘事本為史學正宗

歷史研究者的感嘆:我們真的了解中國歷史嗎?
                                                                  敘事本為史學正宗
  
  
  說到讀書之書單,此處所言不過是一些個人簡單的閱讀體驗而已,以分享于同道,完全沒有所謂推薦之意,以免誤人子弟。惟如今之出版業空前繁榮,每年出書品種甚多,看不勝看,多數自己買的書也只能束之高閣,更別說那些自己沒有買的書了。干什么吆喝什么,這里僅就2006年讀過的留下較深印象的幾本史書略述一二。
  《武夫當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1895-1928》(陶菊隱著,海南出版社,2006),這不是一本新書,我在上大學時就買過三聯書店1978年的版本。惟史書未必以“新”為好,本書作者既是歷史的親歷者,又是記敘史實的有心人,書中以新聞筆法敘述北洋時期的諸多歷史事實,娓娓道來,令讀者饒有興致。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其中收錄的諸多當事人的公開通電,指斥對手,辯白自身,言語間無不具有高屋建瓴的“道德正義感”,兼有恨不能將死人說活的文字。隨之而來的疑問就是,這些依仗槍桿子起家的武夫,為什么對所謂“道德”與“正義”如此當回事?是對合法性與正統性的渴求,還是對中國傳統與“文化”的敬畏?世紀的年輪雖然已經翻過了新的一頁,但是對這樣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很好的答案,或許有待于史家未來的繼續努力。
  《晚明史》(樊樹志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晚明史并非我的研究對象,故此書出版有年,也未進入我的閱讀視野,只是因為亂翻書的習慣,在書店里偶然翻閱了此書,結果卻欲罷不能,遂買下回家細讀,而且從頭到尾一氣讀完。作者以“全球化視野下的晚明”為主題統領全書,顯非寫單純的王朝更替史。但是說實話,作為并不研究晚明史的我,此書的看點主要在其敘事,作者以流暢自如、飄逸瀟灑的文字,盡寫晚明風云,是一本很好看的敘事史。當歷史成為“科學”之后,我們已經看了太多的所謂分析的歷史,其中又有多少是不知所云者!其實,敘事本為史學正宗,寫得好的敘事史不僅可以給讀者知識,也可以促使讀者思考,還可以給讀者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這也是我讀《晚明史》的個人感受。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這也是一本讀來頗為有趣的好看史書,不同的是,作者生于成都,在川大讀書,最后又在美國得到歷史學博士,他對成都輕松諧趣的民間街頭文化的敘述,加入了美式分析,使讀者或可進一步思索晚清民國年間中國城市下層民眾與公共空間、社會改良和地方政治的關系,而又較少那些缺乏中國實地生活體驗的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問題時常有的“區隔”感?;蛟S,未來我們可以對改革開放以后負笈歐美、學有所成的中國學子研究中國歷史問題的成就有更多的期待。
  《動物園的歷史》(埃里克·巴拉泰、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著,喬江濤譯,中信出版社,2006),這是一本可能有點另類的史書。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知較多偏向于人的政治社會史,偏向于那些宏大的政治、軍事和外交事件,其實,歷史研究的時空與對象本可是非常寬泛的。動物園所反映的人對動物的利用、控制與支配,或許也是人對人的利用、控制與支配的縮影,此書恰恰從一個看似另類的角度,為我們認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注腳。
  《內戰結束的前夜———美國〈生活〉雜志記者鏡頭下的中國》(杰克·伯恩斯攝影,吳呵融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嚴格說來,這不是我們習見的歷史研究著作,而是歷史事實的圖像記錄。但是,真實的歷史圖像有時勝過萬語千言??赐赀@本書,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作為歷史研究者,我們真的非常了解中國的歷史———即便是離現在并不遙遠的近代中國歷史嗎?書中收錄的歷史照片,許多是非常有震撼力的歷史圖像記錄,恰恰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而且,此書圖片的印制質量非常好,歷史真實感躍然紙上,完全不同于我們以往習見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歷史圖像。作為歷史研究者,我們應該感謝過來人對歷史現場的真實記錄,我們也應該感謝出版社有眼光出版了這樣的好書。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