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影響手機輻射危害研究
手機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研究歷經近20年仍眾說紛紜。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業、政府、研究機構之間的利益糾葛更是結論難產的原因。
責任編輯:米羅 實習生 周冠誠
手機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研究歷經近20年仍眾說紛紜。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業、政府、研究機構之間的利益糾葛更是結論難產的原因。
2009年5月18日,為期五天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在福州開幕。一家移動通訊運營商在展區設置手機輻射測試點。 (鄭帥/CFP/圖)
YouTube流傳著這樣的視頻:幾個人將他們的手機圍成一個圈,中央放上幾顆玉米粒,手機鈴聲響起之后,玉米粒開始膨脹,在桌子上蹦來跳去,最后爆成了“玉米花”——這暗示手機輻射已經達到微波爐程度。
這段視頻后來被證明只是一場惡作?。菏且患覍iT銷售手機耳機和其他防輻射產品的Cardo公司制作并上傳到網絡上的,傳播恐懼只是它們的一個營銷手段。
惡作劇背后,是已經對立了十余年的兩個陣營:關于手機輻射的危害——“證有方”和“證無方”。兩大陣營基本是各說各話,他們的觀點,也被指為自身的利益辯護。
始于“高度疑似致癌病例”的研究
伴隨著爭論,一系列疑似手機致癌的病例在全世界出現。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安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0年底,他們醫院發現了中國第一個高度疑似手機致癌的病例。病人高頻率使用模擬手機(大哥大)達8年,因是左手持機接聽電話,而誘發左側大腦大范圍腦膠質細胞瘤,最終因治療時機較晚而去世。
國外對手機輻射危害的最早研究起源于一個悲傷故事。1988年,美國婦女蘇珊在使用手機7個月后,得了腦瘤,并且形狀和位置與其使用的手機天線一致。
蘇珊認為自己的腦癌是由手機輻射引起,因此,1992年4月,她將手機制造商、運營商、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一個月后,蘇珊死于腦癌,事件停留在案前文書準備工作。蘇珊的故事立刻引起全美性的手機恐慌,大通信公司的股票驟跌,手機訂貨者紛紛取消合同并退貨。
最后,蘇珊的案子因“切實可靠的科學證據不足”被駁回。
早在1994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華裔科學家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