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
就"民主"話題,南方周末記者近期采訪過當時尚在病中的蔡定劍先生。此時刊發,既表達我們的紀念,亦供各界參考。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0年11月22日凌晨3時30分,憲政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54歲。蔡定劍先生畢生致力于推動中國的民主憲政,今年1月又出版新書《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民主,是中華民族百多年一直追求的目標。但究竟什么是民主,怎么不回避,不躲閃,更有效地推動民主,社會各界還存在不少爭議。就此話題,南方周末記者近期采訪過當時尚在病中的蔡定劍先生。此時刊發,既表達我們的紀念,亦供各界參考。
蔡定劍先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郊外的滑鐵盧古戰場留影,身后的獅子是為紀念威靈頓公爵戰勝拿破侖而立。 (蔡克蒙/圖)
不能以眼前利益決定對民主的態度
富人多怕民主,這是沒有財產保障的反映。
南方周末:幾年前,俞可平先生有本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今年你又出版了《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這兩本書,基本都在講民主的常識,為什么還會引起較大關注?
蔡定劍:只有民主科學才能富國強國,這是“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的旗幟。改革開放使中國富強了,卻仍有人反民主。似乎匪夷所思,但也有原因。
一是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還難清除。
二是有人窮時還要民主,一旦富了就怕民主。過去片面理解民主,認為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中國過去有殺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的歷史。富人多怕民主,這是沒有財產保障的反映。國外,民主是富人搞起來的,但中國歷史上富人多反對民主。
三是在近代史上真正的知識分子都還是為民主奮斗的,不管是清末,還是國民黨和共產黨時期的知識分子(也有辜鴻銘那樣的,極少)??涩F在知識分子分化了,有些人公然反對民主,特別有一些從海外回來的??赡芘c利益有關系,為權貴們說話;也可能與個人在海外的處境有關,以個人感性代替理性。
權力和財富等眼前利益決定著一些社會精英對民主的態度,這對國家民族是不利的。
民主發展關鍵在于條件和時機
解決社會權利與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差距,使社會比較平等,才是向民主轉型的好條件。
南方周末:但的確有些拉美或東南亞國家轉型失敗了,你怎么看?
蔡定劍:在反對民主的理論中,一個很強的理由是:印度搞了這么多年民主,沒有中國發展快。拉美搞了一個多世紀民主,卻出現了所謂“拉美化”。民主也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不穩定,像泰國。但是,用不成熟(或過渡型)民主的案例來反對民主,理由不充分。
這些人為什么不看看,幾個世紀以來,有多少國家因民主的建立而長治久安,人民安康、幸福?民主是一種經濟發展的長效制度機制。民主國家往往持續穩定地富裕。
民主的發展可分幾個階段,即民主的變革或轉型期、民主過渡期和民主成熟期。用民主變革或過渡期的例子反對民主,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飛機是現代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在起飛和降落的六七分鐘內容易出事故。人們會因此拋棄飛機?向民主過渡時會有一些不穩定因素,避免或控制向民主過渡中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有不少很成功的民主轉型的國家和地區。從民主轉型的規律講:在社會矛盾較少、發展較平穩時轉型比較好。社會貧富差距大,腐敗嚴重、種族沖突、民族矛盾、宗教沖突尖銳的情況下轉型,會較困難。
法國大革命就是窮人跟富人矛盾尖銳的產物。泰國明顯地分成農村和城市利益,造成民主動蕩。解決社會權利與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差距,使社會比較平等,才是向民主轉型的好條件。
民主不等于多數人可以強制少數
通過建立共和制、違憲審查制度、人權保障制度,使民主更規范,極大地防止了多數暴政。
南方周末:有人認為民主就是多數決,而多數決會導致多數人的暴政,所以民主很危險。
蔡定劍:這種理論歪曲了民主。很多反民主者先是有意無意歪曲民主,然后再來批判。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的基礎機制,但民主遠不止于此。
首先,民主是國家的體制,解決政府跟老百姓的關系。政府通過民主投票選舉產生,得到多數老百姓同意才有足夠合法性和權威。國家法律和決策最后要少數服從多數,這是靠多數決的,它是民主的基礎,是解決政府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制度。
但這僅是民主的一個方面,民主反對集權包括多數人的集權,亞里斯多德早說過,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和多數人手里是一樣的。一個人集權,會成暴君,一群人集權就成了寡頭,廣大民眾集權就成了暴民制。
所以民主不但意味橫向分權,還意味著縱向分權。所以有共和,有聯邦和地方自治,地方事務由地方老百姓參與決定。這些方面,不能以服從上級壓下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flyingwater